喬布斯斯人已去。北京的大街上正在到處販賣《喬布斯傳》(微博),那些善於模仿和跟風的商人抓住這位創意大師剩下的最后一點賺錢機會,絕不允許錯過。
販賣10元一本的盜版《喬布斯傳》的小販,可能永遠不知道這個戴無邊框圓眼鏡、留著絡腮胡子、頭發稀疏的外國人意味著什麼。
一家保健品生產商則及時打出廣告,“喬布斯這部車隻跑了56年,真可惜!”他們說,喬布斯走了,最應該反思的是,企業家服用什麼滋補藥保養身體,才能慢一些“退出生命的跑道”。
對喬布斯的“紀念”已經變了味。這難道是沉淪在全球產業分工鏈條低端“打工仔”位置的“中國制造”所應有的姿態?
蘋果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在資本全球化、產業分工國際化的今天,緬懷逝者的同時卻無法回避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在蘋果公司創造的無與倫比的產業奇跡背后,在令消費者痴狂的“i”系列產品生產鏈條末端,不知道是否有人在反思其利益分配與產業鏈條高端的天壤之別。
蘋果系列是“全球代工”的經典產品。喬布斯的公司隻負責設計、技術監控和市場銷售,而所有的生產加工環節都以“委托生產”方式,外包給遍布世界各地的下游制造商。“我們動腦,他們流汗﹔我們出思想,他們賣體力”。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以高技術專利和創意能力見長的跨國公司,都把廉價的加工環節和生產基地像包袱一樣甩給“打工國家”。1997年喬布斯“歸來”之后,蘋果公司成為其中的佼佼者。
蘋果手機(iPhone)的產業鏈價值分布最說明問題。據調查,從美國進口一部在中國組裝的iPhone手機是178.96美元(實際零售價格要在兩倍以上),其中閃存(24美元)和屏幕(35美元)是在日本生產的﹔信息處理器和相關零部件(23美元)是韓國制造的﹔全球定位系統、微電腦、攝像機WIFI無線產品等(30美元),是德國制造的﹔藍牙、錄音零件和3G技術產品(12美元)是美國制造的。除此之外,材料費用、各種軟件許可証和專利費用,合起來近48美元。最后算下來,在中國組裝環節的費用不過隻有可憐的6.5美元!這意味著富士康一類的公司以及成千上萬的中國勞工,從那部時尚而尖端的手機裡,隻能分享3.6%的價值,按零售價計算不足2%!
喬布斯逝世前,蘋果公司市值一度攀升到3370億美元,超越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相當於微軟(微博)、惠普(微博)、戴爾(微博)三大巨頭的總和。它今年還榮獲全球最具價值品牌評比第一名。
但大量的調查和報道反映了下述事實:在蘋果公司高利潤的背后,一方面是其代工企業工作條件過於嚴酷、壓力巨大,直接損害了員工權益和心理健康﹔另一方面是缺乏監督,導致代工廠家的廢水、廢物排放對環境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而這些“代價”,蘋果的代工企業都以“利潤太薄”來搪塞。
一位調查了深圳富士康和昆山幾家蘋果代工企業的記者感慨地說:“ipad成為喬布斯的又一台超級賺錢機器。在蘋果公司光鮮的表面背后,隱藏的卻是一條交織著勞動汗水與金錢暴利的利益鏈條。”的確,iPad、iPhone保持著50%以上的利潤,而中國本土的代工企業隻能拿到約2%的微利,因此才有了“40萬左右大多出生於1990年以后的年輕中國工人,拿著以當地最低工資標准為基准計酬的底薪,在嚴格保密的生產線上消耗著他們一生中最美麗的青春”。
有點兒荒誕的是,中國這個處於“蘋果產業鏈”最低端的國家,正在變成蘋果產品銷售額成長最快的地區。喬布斯生前並不在意中國市場,他從未來過中國,就像他可能從不在意那些將他“偉大的靈感”組裝在一起變成絕妙產品的底層勞工一樣。而只是在今年第三季度,中國區市場就給蘋果貢獻了38億美元收入。
中國消費者對蘋果的“狂熱”非同凡響。去年北京大悅城一家蘋果店開業,正逢iPhone4上市,據店員稱,第一天銷售額即達到3.8億人民幣,“刷卡機被刷爆,癱瘓了兩小時”。這些“果粉”們,在大師仙逝的時候當然忘不了紀念:喬布斯的創業故事成了傳奇﹔他的言論和影像如同先知的神話般在網上風傳﹔而中國的IT產業精英則自稱是“喬布斯的門徒”。
蘋果公司的標志是一隻被咬了一口的蘋果,據稱這蘊含著喬布斯的商業哲學——任何完美的創造都有不完美的一面。可讓人難以理解的是,為什麼在中國這個蘋果產業鏈的末端,這個最真切地體現了蘋果“不完美”和“完美的代價”的地方,竟會有如此強烈的“喬布斯崇拜”?
“中國制造”不能隻做跟從者 如果除去為蘋果提供配套的零部件生產商,蘋果公司本質上其實是一家提供娛樂服務的企業,“i”系列產品就像時尚產品和奢侈品一樣,屬於“大玩物”。蘋果的產業鏈價值效應,如果沒有美國強大的綜合國力和產業研發能力做支撐,沒有美元的全球化和強勢的美國文化做后盾,是很難建立起來的。因此,作為仍處於“打工仔”階段的中國企業,即便目前不得不做“代工”而忍受蘋果公司苛刻的要求和壓榨,卻不能在精神上輕易被這個“玩物”俘獲了靈魂,進而束縛了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如果這樣,“崇拜”就變成了枷鎖,“中國制造”永遠都隻能是亦步亦趨的跟從者。
“你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為別人而活。”這是喬布斯的名言。想想那些在富士康封閉的工廠裡加班加點的勞工們,再看看為買蘋果產品排隊等到天明的消費狂熱景象,這些人到底在為誰而活著?崇拜喬布斯的人們,其實是最不能理解喬布斯精神的。
網友“武漢的小路”的一則微博引發了爭議。他的觀點與大多數人不同:“喬布斯個人的成功是美國衰落的一個很好注腳。他的蘋果市值超過洛克菲勒留下的美孚,現金流超過美國政府,說明的不是產業升級和社會活力,而是美國的衰敗和消費主義深淵的無底。在佔領華爾街的民意洶涌的今日,市值最大公司的前CEO死去意味著什麼?”
將喬布斯“推向神壇”的人們會覺得這種看法是“酸葡萄心理”。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小東認為,中國年輕人對喬布斯的“反思”或者某種“反叛”有其合理性。
他認為,喬布斯作為一家企業的領袖,對工業設計的推崇和對全球化外包產業的集成利用“是非常聰明的”,也非常成功,但如果把這種方式放大到一個國家,則存在問題。畢竟,沒有基礎研發和科技創新,蘋果崛起這種“錦上添花”就無法實現。美國的產業如果完全建立在“蘋果”模式上,讓別人為它打工,它只是貼牌,從長遠看並不是國家之福。“產業空心化”肯定是國家衰落的標志,“這個道理很簡單:做基礎開發的人少了、錢沒了,今后拿什麼東西去實現你那聰明的創意?”
王小東稱,有人將中國出不來喬布斯歸結於中國的制度不夠開放,中國的教育扼殺了創造性,這也偏頗。中國之所以出不了喬布斯,最根本的“是因為中國沒有IBM”,基礎研發差距大。
“在過去的很長時間中,中國的鋼產量比美國少一到兩個零。今天,中國的粗鋼產量已經是美國的8倍,隻要假以時日,並且不被蘋果的神話所忽悠,老老實實走先煉鋼發電,然后培養中國的IBM、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簡稱),我們自會涌現出更多的喬布斯、蓋茨。”他說。
中國船舶工業綜合技術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宋曉軍表示,中國的“80后”年輕人是講求實力、也懂得實際的一代人,他們可能會追求“蘋果”的產品,卻不一定就完全是崇拜喬布斯。在他們看來,喬布斯的偉大在於,在一個“人人為錢、錢奴役人”的社會裡,提供了一個緩解焦慮、老少皆宜的玩具。
宋曉軍認為,“蘋果”的成功和喬布斯離世帶給人很多反思,對中國年輕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他們認為“中國不能當下一個美國”。在工業社會,財富就是制造工業品,工業品是造出來的,不是“印紙幣”或“炒地皮”忽悠出來的。美國過去的工業相當於世界一半,還能帶動許多國家工業恢復或發展。這種富裕可以學習,也應該學習,但現在美國已經是一個“被金融資本綁架的寄生國家”,這種富裕中國不能仿效也無法仿效。
當然,喬布斯創造的蘋果公司,可能是美國產業中除了軍工和金融之外,鳳毛麟角的還算有些技術含量的產品了,“主要是設計理念的精益求精”。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