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最后一天的“萬聖節”一過,美國就進入一年一度的Holiday Season(節日季)了。這也是為什麼聖誕卡祝詞常用“Season’s Greetings”的由來。我來美國十多年了,這裡從聖誕卡賀詞內容到“節日季”商品促銷大戰的游戲規則,從美國人“感恩節”、“聖誕節”晚宴也是家家團聚、戶戶吃烤火雞宴的傳統到其過節的內容、形式,都沒變。過節在家親人團聚看橄欖球、棒球和NBA籃球大賽,一直都是美國人最重要的節日娛樂。隻有二百多年歷史的美國非常重視他們的歷史文化,就連商店裡面賣的凍火雞和包裝袋,這麼多年我也沒看到有什麼變化。商家“節日季”都想增加營業額,但沒見過哪個公司和商店為謀暴利,做損害自己文化傳統“原汁原味”之美的事情。三億多人口的美國,過節的時候有再多的人吃烤火雞,價格還是一樣。美國的第一個首都二百多年前建於筆者現在所在的費城,著名的《獨立宣言》就是在費城完成發表的,那中間裂開一道縫的“自由鐘”和《獨立宣言》簽字誕生的小樓,早已成為費城安保最嚴密、最神聖和美國人最感自豪的歷史文化名勝。
我每年都要回國出差探親許多次,目睹了在市場經濟“與國際接軌”浪潮中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風俗文化的變化。有些愈演愈烈的胡亂崇洋之風令人堪憂。比如,由於歷史文化傳統不同,美國過西方鬼節“萬聖節”時,我家鄰居將本來挺好看的門前綠草坪裝飾成“墓地”,當然旁邊還要再擺放個“萬聖節”傳統的大南瓜,他們覺得很文化,很傳統,很爽。戴鬼怪面具、穿鬼怪服裝、樹上吊起骷髏等也是他們過“萬聖節”的傳統文化形式,大家接受並樂在其中。令人不解的是,國內大城市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熱衷於過美國的“萬聖節”,商店為賺錢也開始賣鬼節服飾商品,裝神弄鬼的“萬聖節”化裝舞會通宵折騰。這不僅讓家長焦慮也讓社會反感,因為中西的文化背景和傳統觀念完全不同,在中國學過“萬聖節”等難見積極文化意義。
姚明、郎朗到美國的時間都並不算長,我們從未聽說姚明、郎朗有洋名字,但他們的大名在美國可謂家喻戶曉。一說到他們的名字都能讓“老外”不由自主地聯想到一個英文詞:China。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力量所在,其中就有我中華語言文化之美。現在回國出差,常見到大賓館飯店服務員胸前都佩戴個什麼“NANCY”、“LINDA”或“PETER”之類的洋名字。為方便國外客人稱呼和記憶這倒也無可非議,但在國內也常見以給小孩子起洋名字或者給家裡養的貓狗寵物起洋名字為“時尚”的。試想,一個對自己的中文名字都不愛戴不感到自豪的人能對有幾千年歷史的燦爛中華文化有自信心和自豪感嗎?其實,全世界都羨慕悠久的中華歷史文化,何必盲目崇洋呢?
美國每年過聖誕節前要砍伐大量的聖誕樹,這要浪費多少綠色資源?但他們年復一年樂此不疲,歷史文化使然。亞洲能學這個嗎?再說飲食文化。美國人喜歡一年四季喝冰水、冰茶、冰奶、冰啤酒,美國的飯店酒吧裡就沒有不冰的啤酒賣,冬天也一樣。而我們呢?夏天也喜歡喝熱茶,冬天更要喝熱奶、熱粥,吃熱包子。天氣一好,美國鄰居都熱衷於室外燒烤,從牛排到茄子什麼都燒烤了吃,不能室外燒烤時,美國人也在廚房烤箱裡面烤面包、比薩餅、甜點、火雞甚至於鮮魚。而我們華人呢?每天家裡做的和喜歡吃的則是蒸饅頭、包子、米粉肉和茄泥等。哪個飲食文化好呢?這要“胃”來說話。反正我見過很多第一次吃到天津“狗不理”包子和北京烤鴨等的“老美”朋友都贊不絕口,大快朵頤。而我們在美國第一次吃漢堡、比薩餅等“洋餐”的華人感覺如何呢?真心說好吃的,我還沒有見過,飯后告訴我沒吃飽的倒不少。我們的“中國胃”如此鐘愛中華飲食文化,我們的“中國心”本來也應該為自己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絢麗多彩的中華文化自豪才是。盲目崇洋,可以休矣!(谷世強)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1年11月07日 第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