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人物》雜志獨家對話釋永信 回應緋聞和財產傳言
《環球人物》雜志記者 劉暢
帶著種種疑問,10月16日,環球人物雜志(微博)記者趕往河南登封少林寺(微博)。汽車駛入登封,一座座“少林武校”的牌子在車窗外掠過,印有釋永信宣傳畫的餐廳、商店比比皆是。已是下午5點了,景區外的停車場還顯示“車位滿”,且全是幾十座的旅游大客車。
前來接記者的少林寺俗家弟子,沒有帶記者走景區的正道,而是從一條小路入寺。“少林寺僧人走了1500年的路,現在成了景區商業步行街,我們走不了了,隻能從這條消防通道進寺院。”
這句隨意的話,像一顆石子投在記者心裡——在踏進少林寺的第一時間,感受到的並不是外界傳言中那個浮躁不安的少林寺,相反,是個並不強勢,透著些無奈的少林寺。環顧四周,游人如織,拍照留念的,上香祈福的,觀賞少林功夫的,形形色色。寺中的和尚,倒都是一副安然的模樣,靜靜走過,剛下課的武僧,三三兩兩比劃著功夫。
“少林寺始建於公元495年,是北魏孝文帝為供奉天竺僧人,下令在嵩山建造的。不久禪宗始祖菩提達摩入寺,少林寺成為禪宗祖庭。隋末天下大亂,少林寺支持唐王李淵,從此受到唐朝皇帝的重視。后來雖歷經多次戰亂,但傳承不衰。現在少林寺佔地60畝,東西兩院是僧人居住區和寮房(和尚的單房)。中院是個七進院落,位於中軸線上,也是游客游覽區,師父的方丈室在第五進。”俗家弟子一邊介紹,一邊把記者領進方丈室。裡面有一間書房、一間臥室,還有會客廳,都是“一丈見方”。會客廳裡,一張木質方桌上供奉著佛像,布置得朴素大方。一照面,釋永信笑道:“你們還敢寫我呀?還敢拿我登封面?”聲音爽朗、神情平和,仿佛滿天傳言在這裡沒留下任何痕跡。
“您敢說我們就敢登,就是想讓大家知道實情。”為了採訪更深入,記者提出跟隨釋永信一天的生活,並在寺院周圍尋訪一周。幾天裡,和釋永信的對話共分4次進行,他的態度從回避,到簡單應對,再到敞開心扉,最終道出一個少林寺方丈的真實心聲。
對緋聞,“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不知是否迫於輿論壓力,近一個月釋永信很少出門。他的俗家弟子告訴記者,師父在寺裡的生活和現代人正好相反,是“朝五晚九”。
為了趕上釋永信的節拍,記者也和他一樣,凌晨4點就起床。凌晨5點,嵩山還一片漆黑,釋永信已經和近300位僧眾來到大雄寶殿誦經。6點,他們前往東側的齋堂。食物非常簡單,一勺粥,一勺煮青菜,一個饅頭,可以多要,但必須吃光。他們吃飯很迅速,期間不能說話。
一到8點,景區開門,少林寺的氣氛就全變了,完全是個旅游景區和鬧市,和尚們退居東西兩院,釋永信也搬到側院一個小院落裡修行和處理事情。有賓客來訪,他再專門挑個僻靜的地方,如圖書館,坐下來靜心談話。下午6點山門關閉,他才回到中院的方丈室辦公,晚上9點准時休息。夜間,少林寺才重新屬於僧人,成為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寺院,庄嚴、幽靜、深遠,能聽到落葉的聲音。不時傳出的誦經聲,在參天古槐和漫天繁星下悠悠回蕩。
釋永信就在這“朝五晚九”的生活中,見縫插針地抽時間,尋一處安靜的角落,回答記者的提問。
環球人物雜志:這次“情婦”、“私生子”傳得很厲害,您是什麼態度?
釋永信:我一直不接受媒體採訪,就是不想回應。其實這也算不上什麼事,我們心裡踏實。至少佛教界和熟悉我們的各級主管部門,對少林寺都很了解和認同。要是按網上那種說法,我們早就出問題了,走不到今天。
環球人物雜志:北大女生李靖倩、社會名人楊瀾(微博),和您什麼關系?
釋永信:網上說的那些人,除了楊瀾我見過,其他都不認識。這些事情不值得說,一來一往的,沒意思,不說了。
環球人物雜志:不想澄清嗎?
釋永信:沒有必要澄清,遇到這樣的事,就讓它過去。佛教教義中說,“是非以不辯為解脫”,我們隻往前看。有些事情靠時間和空間來解決,時間和空間不夠的話,你現在努力解釋也是很累的。
環球人物雜志:您這樣會被人認為是在回避什麼。
釋永信:我的態度就像昔日寒山(文殊菩薩化身)問拾得(普賢菩薩化身):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環球人物雜志:難道一點都不生氣?
釋永信:(這些傳言),我沒有把它當做一種壞事,反而當做好事。通過它,會對自我提出更高的要求。這麼多聲音在關注,也是對我們的愛護。隻有朋友和親近的人,才會對你提出批評,如果不是關心我們少林文化,不是朋友,就不會批評。
環球人物雜志:既然如此,為什麼要懸賞舉証?
釋永信:事情是10月2日發生的,7日引起社會注意,13日才發聲明。我的初衷就是不理睬。但很多社會名人和明星被卷進網上的傳言,他們都希望少林寺能有個態度。我的弟子和信徒們也不理解,經常會和我說起這些事,覺得難過。
環球人物雜志:您怎麼看待出家人的七情六欲?
釋永信:和尚不准有婚姻戀愛關系,否則就犯根本大戒,要離開僧團,沒有一點含糊,這是我們的戒律。新中國成立后在佛教界有過一次大討論,有青年和尚提出可以學日本和尚娶妻生子。一位將近120歲的虛雲老和尚氣得拍桌子,說僧衣不能脫,必須保持僧衣素食獨身,否則佛教就沒有意義了。爭議通過李濟深,請示到周總理、毛主席那裡。周總理說,外國在攻擊中國沒有宗教人權,我們保留這麼一個傳統宗教,這樣在國際上也有交代。所以從上世紀50年代延續至今都是如此。
人的七情六欲與生俱來,沒有這種欲望,就沒有必要修行受戒。我們佛教界反而要的是有七情六欲的人,這樣才具有挑戰性。要你依靠自己的定力和修行,來克服這些事情,那樣更磨煉你的信仰和毅力。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