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收藏首頁|

 

 

喬布斯的警示:中國制造不能隻做跟從者 (2)

2011年11月07日10:02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中國設計”應提升中國制造的智力成本

  技術能力是骨骼,制造能力是肌肉,設計就是給軀體注入靈魂,一個產品或品牌,才有了永久的生命力。喬布斯的偉大,在於其對工業設計苛刻甚至極端的追求。與蘋果相比,“中國制造”真的到了需扭轉發力方向的時候,應該“給自己穿上行頭了”。正如中國工業設計協會理事長朱燾所言:中國制造從拼數量、拼規模,到拼質量、拼價格,終於在世界市場上有了一席之地,“現在老路走不下去了,要拼技術、拼設計了,這決定著中國經濟的未來”!

  喬布斯的故事應該讓“中國制造”警醒。必須認識到,頭腦的競爭正在取代肢體和肌肉的競爭。當然,不能說“中國制造”從前爭取“打工仔”的地位是錯的,那時候歷史條件不一樣,但到了今天,必須認識到企業贏得未來的方法已不是簡單地賣體力,而是靠靈感、創意和恰如其分的完美設計。從這個意義上說,真正的競爭,不能僅僅依靠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而要真正訴諸於技術和創意的“創造性對抗”,這才是工業競爭推動文明進步的真實含義。

  有營銷業人士把“蘋果”產品同美國哈雷摩托車相比。買一輛性能還算不錯的摩托車,與“擁有一部哈雷”,這之間到底有什麼差別?僅僅是排氣量、款式、駕乘舒適度等,這些有形的比較嗎?在哈雷制造公司內部,流傳著這樣一個妙趣橫生的說法:我們出售的不僅是一部機車,而是一種能力——它能讓身穿黑色皮衣的43歲的會計師,駕駛著轟鳴的鋼鐵電驢穿越無數的邊陲小鎮,這甚至讓人感到恐懼!落實到哈雷銷售人員的一句口頭禪就是:您購買的是一種“反叛的生活方式”。

  一家“摩托車制造商”已經變成了時尚和潮流的代名詞,而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車生產基地卻隻能在廉價、低端的位置徘徊。同樣,喬布斯提供的“蘋果”系列產品,也達到了其他那些手機、電腦生產商完全不同的境界——它給現代年輕人提供了一種“另類的文化和生活體驗”。

  沿著如上思路,人們還會繼續發問:喝一杯香濃的咖啡,與“到星巴克坐一坐”,這之間又有什麼本質差別?前者隻與口味或嗅覺有關,而后者卻成了美國人的社交名詞——星巴克連鎖咖啡店,是一個讓你放鬆、發呆,或者會見好友的去處,它甚至將自己打造成一個流行文化窗口,讓音樂、書籍、電影之類的文化產品與咖啡實現了完美的結合。

  再看看那些進入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的公司吧。體育用品制造商耐克,說自己“不僅僅提供高性能的運動設備,而且承諾一種高品質的生活”﹔時尚服裝品牌阿瑪尼稱,“穿上阿瑪尼,你便成了阿瑪尼”,它意味著成功,休閑和品位,而該品牌創始人阿瑪尼,那個70歲的白發老頭,還准備涉足汽車內飾和特色餐飲業﹔英特爾(微博)公司只是提供一個看不見的芯片嗎?不!它帶來的是“由技術所推動的最前沿的生活”。

  這一切說明了什麼?被稱為“新商業教父”的美國企業營銷大師湯姆·彼得斯說:“我們以前生活的世界,資產是指你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比如煙囪、運輸帶、泥瓦牆等,但今天,我們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在這裡,幾乎所有的價值都建立在無形事物之上,這不是實實在在的東西,而是看不見的“經濟想象”。

  日本人曾經以“質量就是一切”的精工制造掃蕩全球。今天,“中國制造”正在努力擺脫粗制濫造的形象,依靠低成本打造的市場基礎向追求品質的高端制造業前進。在我們身后,以“越南制造”為代表,東南亞的制造業已經起錨了。也許還有更多的后來者,他們同樣擁有數量龐大的渴望著掙取“加工費”的低廉勞動力。能快速提供產品,還能快速提高產品質量,甚至提供品質不斷提升的服務,這些都已經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瑞典經濟學家諾得斯多姆在《新型商業》中說:“在現在這個過剩的社會裡有一批相似的企業,他們的經營情況非常相似,他們雇用相似的員工,員工又都擁有相似的教育背景,他們用相似的經營理念,生產著相似的產品,而這些產品又有著驚人相似的價格定位以及相似的質量。”

  雷同是個巨大的陷阱,對於“中國制造”來說,最可怕的是未來被淹沒在雷同的海洋中,毫無個性,最終迷失了航向。

  “在高手雲集的世界裡,正常化和標准化就意味著一無所有。”所以,可能基於對雷同的恐懼亦或厭惡,瑞典人創造了宜家(IKEA),重新塑造和詮釋了人類的家居文化。

  湯姆·彼得斯的警告更能引發思索。他以先知般的口吻教育美國人:我們絕不能把國家定位成一個“制造型國家”,相反,要在不斷增加“智力資本”的前提下,建構起我們的價值鏈。

  某種程度上說,商業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最大限度地依賴人們對想象力極限的挑戰。這一挑戰,幾乎改變著所有行業的既定規則。資本實力和運作技巧,商業模式和強大的執行意志,都在全力的服務於人們豐富的想象力所開創的價值增值空間。如何實現“附加值最大化”?而不僅僅執著於削減成本,降低價格或進行“填鴨式”的強制性推銷以及無效廣告的狂轟爛炸,這同樣也構成了當下“中國制造”要提升競爭力最重大的課題之一。

  呼喚中國的“喬布斯式”企業家

  全世界都在懷念喬布斯。本質上說,這是對那種無限創新和向極致追求的冒險精神表達敬意。中國不需要“喬布斯崇拜”,卻需要繼續立足實業基礎,在基礎研發和專業化上下工夫。同時,要領悟和學習“產業鏈效應”的本質,培育自己的創新土壤,呼喚自己的“喬布斯式”的企業家。國家和政府更應構建強大的制度、資本和文化條件,支持和激勵本土那些真正具有自主獨創精神的創新群體。

  最近,中國政府提出要大力實施文化建設工程、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堅持文化軟實力和經濟硬實力同步提升。這其實給“中國制造”的未來發展指出了方向。

  應該說湯姆·彼得斯所謂“智力資本”,歸結到最后,就是文化的競爭。在商業的更深層面,中國文化產值在經濟中的比例還相當低,搜索帶有中國元素,中國本土文化特征的產品,大多都是以“部落文化”的角色出現,大多時候還游離於主流之外。因此,在中國文化走向強勢、走向主流過程中,其實孕育著真正的機會。

  訴諸於文化競爭的商業,肯定改變世界。這才是以“反叛”著稱的喬布斯最本質的精神要素。中國人已經用“MADE IN CHINA”証明了自己吃苦耐勞的商業意志,而一個新的挑戰已經赫然擺在眼前,我們能否可以在想象力無邊界的“無形時代”,真正展現中國人的智慧?(眾石)
【1】 【2】 

  
(責任編輯:羅俊)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