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深圳市鹽田區花費160萬元整修的6座天橋“未及驗收先翻修”,而當事方深圳市路橋集團對事件原因的解釋被指為“怨天恨地怪市民”,市民更是質疑工程的質量和工程“非法轉包”。
在11月8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深圳市路橋集團承認工程“可能存在偷工減料情況”,但不存在工程轉包情況。而《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發現,工程至少經過4次“轉手”,但接過“最后一棒”的實際施工單位的“關鍵人物”卻“消失”了,諸多細節隨之變成謎團。
6座天橋未及驗收先翻修 深圳市路橋集團鹽田分公司2010年12月開始對深鹽路的6座人行天橋進行翻修。但在完工至驗收的半年間,其中的5座橋面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破洞和鼓包。反復修補仍未能徹底解決問題,這一情況引發了社會批評和質疑。
面對質疑,施工方深圳市路橋集團鹽田分公司卻解釋說,事件原因一是鹽田區氣候條件特殊、降雨頻繁,長期暴晒雨淋,鋪設橋面的PU膠與鋼板膨脹系數不同導致膠面鬆脫﹔二是由於封閉施工阻礙市民出行,投訴太多,被迫提前開放,影響工程質量。
11月7日,《經濟參考報》記者來到6座“問題天橋”之一的馬廟天橋看到,剛修過的橋面,白色防滑漆顏色仍很新,但不少地方已破損,露出紅色的橋板。在橋面邊緣,本應與橋板嚴絲合縫的膠層卻像是鋪在橋上的地毯,用腳輕輕一蹭就與橋面分開。
深圳市交通運輸委員會東部交通局負責工程質量的林楓說,深鹽路6座鋼結構人行天橋的橋面鋪裝工程是從2010年12月開始施工,到今年3月完工。工程施工面積為3119平方米,總費用約為160萬元。
他表示,今年7月,東部交通運輸局發現天橋橋面“鼓包”、“破洞”等問題后,立即組織施工單位進行了整改,對“鼓包”、“破洞”進行了重新鋪裝,更換了破損的梯道防滑條。目前,工程仍未驗收。
附近居民王先生說,好了幾天又壞,不停來回地修,出問題的還不止一條天橋,現在不找原因不問責,還怨天恨地、責怪市民。
更有意思的是,負責具體施工的單位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稱“整個工程造價為25萬元,包工包料”,並稱工程不是從深圳市路橋集團處承包,而是從一名為“曹老板”的手裡轉包的。
對此,不少市民將其稱為“豆腐渣工程”,認為工程的非法轉包和造價縮水是“橋修修”的根本原因。“橋修修”三大疑點調查
160萬元為何變成25萬元?質量缺陷是“天氣特殊”還是“偷工減料”?翻修天橋“工藝成熟”為何卻漏洞百出?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質疑一:160萬元為何變成25萬元? 林楓說,這160萬元包含了81萬元的材料費、30 .4萬元的勞務費、10萬元的管理費以及其他多方面的用費。
對市民廣泛質疑的工程款變成25萬元一事。林楓說,這25萬元是支付給具體負責施工人員的勞務費,包含在總共30 .4萬元的總勞務費中 , 除 了2 5萬 元 勞 務 費 , 還 按6 .33%的法定稅率納了1 .9萬多元的稅,剩余的部分為佳景勞務公司賺取的“利潤”。
質疑二:是“天氣特殊”還是“偷工減料”? 施世鋒說,出現質量問題的原之一是鹽田區氣候條件特殊、降雨頻繁,長期暴晒雨淋,鋪設橋面的PU膠與鋼板膨脹系數不同導致膠面鬆脫。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