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重返東亞?這是一個偽命題。美國根本沒有離開過東亞,只是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把人們關注的焦點吸引了過去,而忽視了美國在東亞的戰略存在。
國務卿希拉裡在不同的場合都提到,美國仍然是太平洋世紀的主宰。這是在提醒亞洲國家,這個世界依然是美國主導。
各種觀點都把美國放在主動的位置。在美國的東亞政策上,“一個巴掌拍不響”。美國的政策是一方面,而美國政策能否起作用,還要看東亞國家對美國介入的反應。
就觀察所知,美國的政策確實起了作用,這個作用的催化劑就是東亞國家的各自為政。2010年,國際安全局勢發生的一個明顯變化,就是東亞地區、特別是中國沿海周邊突然成為安全焦點,太平洋方向的安全壓力,在東海、黃海、南海同時驟增。
東亞今天的沖突,在歷史中能找到根源。二戰后,美國出於同蘇聯對抗的需要,一手締造了以美日同盟為主軸的東亞安全格局,埋下今日釣魚島、朝鮮半島、台海乃至南海隱憂。
別想當然地以為與美結盟就可以高枕無憂,美國的真正目的是利用同盟來對東亞進行制衡。
上世紀80年代,伊朗是美國的中東盟友,伊拉克是蘇聯在中東的主要盟友。但在伊朗伊斯蘭革命后,伊拉克成為美國的盟友,伊朗則成為對立方。為了支持伊拉克對伊朗的戰爭,美國給予伊拉克大量軍事援助。長達幾年的兩伊戰爭,伊拉克和伊朗收獲的是巨大的內耗,美國收獲的是地區的平衡。現在,利比亞戰爭、中東亂局也少不了美國的身影。伊拉克已經沒有往日的繁榮,利比亞也千瘡百孔。
這些歷史的教訓,歐洲人已經看得很清楚,他們也明白歐洲國與國之間團結才能對美國進行抗衡。但美國並沒有讓他們那麼容易地團結起來。一場科索沃戰爭,拖延了南歐和北歐的整合,美國還通過冷凍科索沃獨立問題,時不時地制造局勢不穩的消息,在歐洲腹地掀起不大不小的風浪。
如今,東亞國家還沒意識到這個問題。自感戰略空間受到擠壓,日本義無反顧地投向美國的懷抱。在朝鮮問題上,日韓與美國決然地結成同盟。在南海問題上,東南亞一些國家時不時跳出來與中國抗爭……
東亞經濟騰飛得益於各國近30年的和平相處、共同發展。但這恐怕打破了美國的心理平衡。希拉裡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亞太地區對美國的吸引力在於未來:亞太經濟區開放並且富於活力,為美國的經濟復蘇提供了廣闊的投資和貿易市場。
一切都已挑明,美國將為獲取最大的收益而挑動該地區各國的矛盾,不這樣就沒有機會。美國在中東和歐洲找到的機會,正是東亞國家應該吸取的教訓。(楊子岩)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1年11月08日 第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