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僑報》8日發表中國傳媒大學講師、察哈爾學會研究員趙新利撰寫的評論指出,在中外關系中,中日關系極其特殊,重視並加強對日公共外交十分迫切。公共外交在改善兩國關系方面有望發揮重要作用,旅日華僑華人大有可為。
評論摘編如下:
近日,日本僑報社宣布成立“中日公共外交研究會”,希望通過研究中日公共外交推動兩國民間交流,受到媒體關注。而由著名民間智庫察哈爾學會主辦的“公共外交年會”也將於11月15日在廣州舉行,公共外交再次受到關注。
在中外關系中,中日關系極其特殊。中日關系的特殊性,表現在兩國民眾感情的不穩定性上。日本民眾對中國存在深刻的誤解,甚至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存在敵意。如何化解這種民間層次的誤解,是中國對日外交工作的重要內容。
2010年,中國GDP超日本正式成為第二大經濟體,日本民眾對華感情復雜。在當前日本,“中國威脅論”、“中國責任論”、“中國機遇論”、“中國崩潰論”等各種論調並存,折射了其在面對中國時的復雜心態。
在這種背景下,重視並加強對日公共外交顯得十分迫切。公共外交是為了提高本國知名度、美譽度和認同度而向國外公眾開展的雙向交流活動,具有草根性、公共性等特點。在化解日本民眾對華誤解和敵意方面,細水長流和“潤物細無聲”的公共外交有望發揮重要作用。
多年來,日本僑報社通過圖書出版、漢語作文大賽、漢語角、翻譯學院等方式開展了大量民間交流活動,為研究中日公共外交積累了豐富的案例和資料。此次成立中日公共外交研究會,可謂正當其時。希望中日公共外交研究會能夠團結中日公共外交領域的專家學者、實干家和在日中國留學生,推動中日交流和相互理解。
中日公共外交是中國公共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大量有價值的案例值得發掘和研究。政黨公共外交是中國特色公共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值得研究和繼承。筆者給早稻田大學提交的博士論文《二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對日宣傳戰略戰術──以“二分法”為中心》,研究了中國共產黨對日公共外交的源頭,並於前不久由早稻田大學出版社出版。這也表明,日本學界對公共外交的關注。
中國公共外交的另一個特色,是國家領導人的作用之大。前不久由日本僑報總編輯段躍中策劃、本人執筆的《溫家寶公共外交藝術初探》由日本僑報社出版。該書比較系統地分析了溫總理利用棒球、俳句等因素開展的共公外交活動和效果,受到兩國媒體的關注。目前,國家領導人公共外交的研究還很少。有必要把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等國家領導人的公共外交思想進行系統考察和研究,這些成果將成為支撐中國特色公共外交理論體系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