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中時報》報道,近日有多則關於“中餐館使用貓肉狗肉”的謠言四散,令英國中餐業大受損失。經當地市政部門檢查証實,此事純屬子虛烏有,是有人惡意中傷。但俗話說,“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裡”,英國中餐業想再恢復名譽,實屬不易。
對此,《英中時報》給出的策略是中餐業需要提高危機公關能力,但筆者認為,這種策略只是權宜之計。危機公關是先有危機發生,才有公關彌補,說到底還是有些“被動”。真正的解決之道,應在“主動”二字上做文章,多些硬氣。
中餐有“硬氣”的資本。中華文明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化。這意味著中餐不僅是作為一種食物的存在,而且是被賦予了深厚的文化意蘊。這種意蘊表現在獨特的菜系和各地奇特的飲食文化上。
現實中,中餐的海外發展卻少了些底氣。
究其原因,技術人員的缺乏是主要因素。中餐業要發展,關鍵得有名師主廚,這樣才會提升中餐的水准。
小型化、分散化特點讓海外中餐難以做強。海外的中餐館多是移民作為謀生的手段而設立,多以小、快為特點,再加上為了減少用工成本,聘請一些非專業服務人員,從而很難做大做強。
還有一點就是中餐不注重宣傳推廣。其實,飲食和文化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缺少文化推介的菜品很難為人所知,沒有高檔菜肴的文化推廣難成氣候。
況且,海外中餐業者很多為了迎合外國人的口味而改變中餐的做法,中餐西做,結果由於操作不規范導致其他指標不合格的事情時有發生。
這些都導致了中餐在海外與“不高檔”、“不衛生”的字眼聯系。英國之所以發生惡意中傷事件,也與長期以來中餐給人形成的刻板印象有關。
在諸多不利因素之中,人才的缺乏最為關鍵。最近英國移民局又出台政策,提高技術移民的門檻,高檔廚師人才去英國發展實非易事。如何讓中國悠久的飲食文化推廣出去,這不僅是海外華人中餐業者面臨的課題,也需要引起中國政府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