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三重門” 醫患戰何時休 專家認為將醫療作為公共產品提供給每個公民才為上策深圳“八毛門”事件風波剛平,過去一周,廣東又連續爆發醫患矛盾“三重門”——廣州“錄音門”、佛山“烏龍門”、潮州“砍殺門”,震驚全國。輿論驚呼:醫患關系為何惡化到如此境地?討論和反思之聲不斷。
此起彼伏的“門”讓輿論hold不住
上周日,廣州各大報紙相繼刊登深圳“八毛門”事件中的患兒已在武漢確診巨結腸並做了手術,家長向深圳婦幼保健院道歉的消息。正在媒體在反思事件的戲劇變化時,著名網友“醫生哥波子”、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已在微博上“預言”:如果醫患關系不得到實質性好轉,“八毛門”之后肯定還有其他的“門”。廖新波不幸言中。
周一,醫患互不信任,出現“錄音門”。患兒小梓涵患重症手足口病入住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其父徐先生因懷疑醫院過度治療,對醫療過程全程錄音拍照。孩子救治受延誤,也令不少醫務人員心冷,該院已有畢業才三個月的兒科年輕醫生辭職。
周四,醫者極不負責,導致“烏龍門”。佛山南海紅十字會醫院爆出早產兒“活嬰被當作死嬰丟棄”,目前涉事的四名醫務人員、三名醫院和科室領導已被停職處理。
周五,患者不愈報復,爆發“砍殺門”。廣東潮州男科醫院發生一起凶殺案,一名外來工花了近3000元治療前列腺炎沒有效果,持刀砍向醫院醫務人員。
據南方日報報料系統統計,從10月15日到11月4日,接到廣東省發生的醫患糾紛83起。其中,發生在廣州的有47起,其他城市的有36起。這些糾紛中,涉及病患死亡的有20起﹔涉及費用糾紛的有28起。
報料中,涉及省級醫院被投訴案例7起,市級醫院24起,其他各級醫院及衛生站52起。值得一提的是,43人次患者因醫療費高向社會求助。
與此同時,一份《醫生工作場所防暴力行為中國版指南》在網上熱傳,該指南給醫生的建議是:“千萬不要背對大門坐診,新醫生要熟悉醫院各個出口和安全通道,情況復雜時脫掉白大褂混入人群……”指南一經披露,頓時引發熱議。
醫療回歸公益方能治本
南方日報記者梳理發現,網友和媒體評論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悲嘆醫療行業高危和艱難,以醫護人員為主﹔二是不少網友現身說法,指責醫院、醫生太“黑”,患者是被逼過度防御,甚至喪失理性﹔三是比較客觀中立的評論,認為要反思和改革社會風氣和醫療體制。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一位專家分析,醫患沖突有著復雜的經濟和社會根源:醫療服務提供能力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要之間存在矛盾﹔醫療機構的公益性要求與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之間存在矛盾﹔醫學技術發展的有限性與患者期望值的無限性之間存在矛盾﹔醫療行業的高風險性與缺乏有效的醫療風險分擔機制之間存在矛盾﹔醫療糾紛處理機制的不完善與人民群眾的訴求需求之間存在矛盾。
“我們還沒有完全建立第三方醫療鑒定和調節機制,在布滿戾氣的社會語境中,有的患者求助無門,就走極端,將怒火撒在醫生身上。事實上,醫生被砍早已不是新聞。”
廖新波本周就此連發多條微博和博客,感嘆“醫患戰爭何日休”。在接受記者時,廖新波採訪時指出,醫患關系的實質是“利益共同體”,應該是共同對抗病魔的朋友,而不是敵人。戰勝病魔既要靠醫生精湛的醫術,又要靠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和積極配合。但現在醫患為何水火不容?多年來“醫療市場化”的體制改革,政府對醫療衛生投入不足,把醫院推向市場,醫生要創收謀利,而病人看病也從以前的“政府全包”變成“自己掏錢”,醫患的利益沖突越來越直接,矛盾沖突也就越來越突出。
廖新波指出,要改變現狀,就必須改革醫療衛生體制,真正明確“把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作為公共產品提供給每個公民”的新醫改理念,通過政府加大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和監管,讓醫生不再為創收苦惱,讓病人看病基本能報銷,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緩解醫患矛盾。(陳楓 張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