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毛門”事件后各方的理性、寬容和清醒,讓人看到重塑良好醫患關系的希望。兩個月裡,患兒家長陳剛與深圳兒童醫院的關系經歷了一個大轉彎。
8月底,拒絕費用10萬元的手術,患兒在另一家醫院憑借8毛錢的石蠟油緩解了病情﹔9月,家長向醫院討說法,發酵成“八毛門”﹔10月,患兒病情復發,在武漢的醫院做手術,証明最初診斷無誤﹔10月底,陳剛向深圳兒童醫院公開道歉。這一過程,既折射醫患關系的痼疾,也讓人看到去除這一痼疾的可能。
平心而論,陳剛的不信任並非沒有道理。在石蠟油產生的短期效果下,在8毛錢與10萬元的懸殊對比下,難免產生過度治療的懷疑。而縫針后“不交錢就拆線”、男性被做“子宮整形術”等極端個案的出現,“大處方”、“大檢查”等普遍現象的存在,都給醫患關系留下了“不信任”的預設。這樣的關系之下,出於對自身利益的保護,即便是小小的誤會,也可能觸發懷疑的反彈。
信任是醫患關系的基石,也是取得良好療效的前提。“八毛門”之后,一些醫院一度連續出現不聽醫囑、導致患兒病情加重的事件。最新的案例,是廣州婦幼保健院一名重症手足口病患兒的父親懷疑醫院過度治療,拒做相關檢查,耽誤診療時機。
當坦誠相待、和諧信任被警惕和猜疑所取代,受損的不僅是個別人。看病找熟人、拉關系才放心,手術前塞紅包、請吃喝“聯絡感情”,小病也要上大醫院找專家,舍近求遠去藥店買藥……信任缺失時,每個人都可能是受害者。而重建醫患信任,也有待醫患雙方合力而為。
醫患關系中,醫方天然處於強勢,是重建信任的關鍵。“八毛門”事件中,深圳兒童醫院始終保持忍耐大度和專業精神,在輿論討伐下堅持科學地闡述自己的意見,這種態度令人敬佩。事實証明,有了這樣的胸懷和作為,不論誤解多深,最后都會得到患者的理解和尊重。
重建信任,同樣需要患者的主動努力。固然,患者不斷增長的權利意識是倒逼醫方責任感的一種方式,但醫患關系中,患者並非“永遠正確”。以懷疑論為前提,將所有醫生預設成唯利是圖的“壞人”,既不公平,也對醫生的正常診療不利。更多的時候,患者也應履行自己積極配合治療、信任醫院和醫生的義務。
那麼,這種信任的尺度究竟應該如何把握?在呼吁醫患相互給予尊重、耐心和理解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重建雙方的信息平衡。心理學認為,不信任感來自不熟悉。及時、詳盡、專業的信息,能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警惕心,讓醫患間的溝通更有效,是建立信任最直接、也最重要的基礎。在這方面,深圳兒童醫院的做法值得所有醫療機構借鑒。
醫院的克制和專業、患者家長的公開道歉、媒體對自身的反思,“八毛門”事件后各方的理性、寬容和清醒,讓人看到重塑良好醫患關系的希望。“醫患雙方應該是朋友,而不是互相提防的敵人。”與其陷入不信任的悲嘆,不如積極朝著信任努力,這才是拆除“信任隔離牆”最有效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