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華僑報》5日刊文說,伴隨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所面臨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中國副總理李克強在講話中強調,“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發展綠色經濟與應對氣候變化,我們從自身實際出發,借鑒國際經驗,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戰略”,那麼,中國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綠色經濟,應繼續借力日本有益經驗。
文章摘編如下:
伴隨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所面臨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高污染、高能源消耗的粗放型經濟顯然已不能適應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迫在眉睫。而發展綠色經濟已成為世界各國欣然向往並付諸實踐的目標,作為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必須擁抱綠色經濟。中國剛剛躍居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1968年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時所面臨的問題,頗有類似之處。
當時,日本實行以生產為主要導向的發展模式,篤信生產的問題能夠最終解決一切,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的快速增長,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失衡等環境公害的發生尤其頻繁。
該時期日本成了舉世聞名的“公害國”。日本本身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其資源主要依靠進口,國際資源的波動對日本經濟影響很大。環境污染與資源的匱乏迫使日本思考改變其經濟發展模式。從近代看,日本經濟由“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轉變成就顯著,且前景廣闊。日本的綠色經濟的市場規模將從2006年的70萬億日元上升至2020年的120萬億日元,前景令人感到鼓舞。
日本曾承受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沉重負擔。資源的稀缺性必然改變未來的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或綠色經濟必將取代高碳經濟,成為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對於這種新的經濟模式的認識及運用,日本是一個比較成功的國家。次貸危機對日本經濟的影響,再次觸動了日本對新經濟模式的探索。綠色經濟也越發深入人心。在政府的引導下,日本企業紛紛將節能視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表現,重視節能技術的開發。日本政府還通過改革稅制,鼓勵企業節約能源,大力開發和使用節能新產品。
日本發展綠色經濟的做法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全社會參與和科技的強有力支撐,實現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二是強有力的法律保障,通過相關法律法規大力推進資源循環利用,構建循環型社會。日本在發展綠色經濟的模式方面,有兩種比較典型的模式:一種是“宇都模式”,另一種是循環型社會模式。在政府支持方面,財政政策支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國的節能減排既要從源頭上做起,又要在實踐中可行,則必須發展與國情相適應的綠色經濟技術。尤為關鍵的是,需明確政府財政政策的支持力度,細分環保經費。日本財政政策支持及其環保經費分配做得比較好,有力地促進了日本綠色經濟的發展。日本政府採取細分環保經費的財政政策效果較好。
中國副總理李克強在講話中強調,“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發展綠色經濟與應對氣候變化,我們從自身實際出發,借鑒國際經驗,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戰略”,那麼,中國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綠色經濟,應繼續借力日本有益經驗。(侯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