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11月9日消息(記者費磊)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今天(9日)凌晨4時16分,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和俄羅斯"福布斯-土壤"探測器在位於哈薩克斯坦境內的拜科努爾發射場搭載俄國"天頂"運載火箭順利升空。奔赴火星之路遙遠而漫長,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稱,我國等待這一刻已經遲了整整遲了26個月。
龐之浩:這個項目是2007年中俄簽署的一個項目,原定是2009年發射,但是后來由於俄羅斯他們技術方面出現一些問題,推遲到今年發射,像這種火星發射是26個月有一個發射窗口,你要是2009年發射不了,就得2011年發射。
所謂的發射窗口實際上就是指火星與地球之間距離較近的時刻。2年前,俄羅斯因為"技術原因"而放棄了發射計劃,有媒體報道稱,俄羅斯航天機構沒有足夠時間對所有組件進行最終測試。但鳳凰衛視駐俄羅斯記者盧宇光認為,可能原因也在於俄羅斯並沒有想好用什麼火箭發射。
盧宇光:俄羅斯專家一直對發射中國的火星探測器的運載火箭拿不定主意,特別俄羅斯方面認為發射的這種成功的概率沒有達到像聯盟號火箭發射將近40多年的安全系數,我們可以看到不久前俄羅斯航空航天器探測器在今年發射俄羅斯導航衛星“格蘭納夫”的時候,有兩次失敗,所以俄羅斯方面選擇聯盟號還是別的火箭發射器,其實是俄羅斯科學界學術上的問題。
因為呈紅色,且充滿變化,火星在古代被稱為"熒惑",即"熒熒火光,離離亂惑。""螢火一號"取其諧音,由此得名。火星一直都被認為是除地球外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場所,也是國際科技大國爭相探測的對象。那麼,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螢火一號"到底是什麼樣子呢?又肩負什麼使命呢?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朱毅麟:"螢火1號"是一個比較小的探測器,是一個立方體,尺寸長75寬,75高,60厘米。總重量大概是110公斤,其中帶的科學儀器有效載荷是10公斤。到了軌道以后,"螢火1號"就圍繞火星運行,它的軌道是橢圓形的。
俄羅斯伙伴返回地球了,獨自留下的"螢火1號"孤獨地遨游太空。一年裡,"螢火1號"都會干些什麼呢?朱毅麟院士介紹了四大任務。
朱毅麟:一、探測火星的電離層、磁場及周圍輻射粒子的分布﹔二是測量火星表面的物質的情況,它裡面含有什麼礦物質以及礦物質分布的情況﹔第三是測量火星的地形地貌,特別想測量一下火星的氣候變化﹔第四項是火星的重力場。
從1960年起至今,人類已向火星發射了41個探測器,其中21次失敗。龐之浩研究員指出,我國是火星探測的后來者,"螢火1號"僅僅是一個開端。
龐之浩:一般的火星探測器研制周期是五年,而我們隻用了23個月就拿出來了,所以時間很緊,另外資金也有限,沒有經驗。測控方面我們還沒有深空測控網,所以我們這次通過"借船出海"的方式,一個是積累火星探測的經驗,另外也是研究這方面的技術吧,它為我們以后獨立的火星探測奠定一個基礎。我們國家現在正在加緊研制"深空網",准備在2013年用我們自己的火箭、自己的"深空網",發射和運行我們自己的火星探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