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封?,剛下過雨,十幾位工人在有些泥濘的建筑垃圾堆裡撿拾著木制品和塑料袋,還有些工人站在散石堆中運送石料。跟蹤本市垃圾資源化的終端處置,記者來到普環實業有限公司六分公司,原本滿懷期待能見識一下渣土垃圾做成花磚“化腐朽為神奇”的過程,卻被告知早就停產了。工程部的工人指向角落閑置著的靜壓制磚機:“磚塊生產隻做了兩年,做不下去了。”
“垃圾成品”等於不合格產品?
在磚石工場上,記者看到工人們將渣土粉碎、篩選,分離為再生砂石、再生石料和再生基石三類成品,匯集在各自的場地內。公司經理李偉明說,以前還有最后一道制作工序,就是通過強壓制出花磚、滲水地磚等磚石成品。產品可用來鋪步道、裝飾園林綠化,碎裂后可重新壓制循環使用。但現在公司隻對運來的渣土作挑揀和物理粉碎,然后拿去鋪路基或做地基填料。
上海城市發展迅速,建筑工地以及居民裝修產生的建筑垃圾數量龐大,建筑垃圾處理企業為何步履維艱?“主要是我們的產品到后來都銷售不出去。”李偉明坦言。上世紀90年代留學荷蘭的李偉明對循環經濟興趣濃厚,看到國外成熟的垃圾處理的致富路徑,也看准了上海建筑垃圾處理的需求和發展潛力,沒想到在這裡遭遇市場瓶頸。
原來,在早期試制階段,因建筑垃圾分揀不淨,又混入了鍋爐廠的廢渣,渣土制成的磚塊往往含有重金屬,不久市場上即對“垃圾磚塊”產生了負面印象。后來李偉明的“磚石工場”隻以建筑裝潢垃圾為原材料,並改進工藝,成品經國家建筑材料檢測中心檢驗完全合格,卻依舊沒有銷路。“社會往往將‘垃圾成品’與不合格產品畫等號。”李偉明無奈地說。
從原料到市場困境重重
將垃圾變寶,是上海打通垃圾分類后道環節,實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理想出路。有專家認為,上海要做好垃圾分類,必須要理順各類垃圾的處理鏈條,尤以建成終端處置並形成有價值的產品為要。
但這些鏈條的建成,面臨著從原料到市場的重重困境,李偉明的“磚頭工場”只是其中一例。與其相關的普環實業五分公司是處理餐廚垃圾的企業,他們嘗試將餐廚垃圾經脫水脫脂后投入菌種,發酵制成?蛋白飼料。但同樣面臨著銷路問題。因為國內暫未制定這類產品的檢驗標准。 (下轉第7版)(上接第1版)另一個問題是原料來源不穩定。在現行垃圾分類收集體系並不完善的狀況下,這類企業很難產生規模效應。一家採用利樂包生產板材、垃圾桶的企業,多年來一直為材料回收難而頭疼。
先政府強推再走入市場
為走出困境,李偉明曾多次赴國外尋求合適的技術。他發現,新加坡的渣土垃圾水處理技術能用機械化操作、按照垃圾物理屬性分離純度較高的磚土,但自己的磚石工場場地面積相對較小,經常斷水、斷電,無法滿足大型機械化運作。他在荷蘭也找到一種可制成高端地磚、房屋保暖層材料等高附加值產品的工藝,不過引進該工藝價格昂貴。“就像陷入了死循環,產品不好銷致使沒資金,沒資金就引進不了技術,沒新技術產品就不能升級換代。”
事實上,這類垃圾循環利用企業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陷。市政協人資環建委在調研中看到,目前垃圾處理的產業鏈尚未形成,其中各環節間實際是孤立的,而垃圾資源再生利用,單憑企業行為和市場運作,在初期很難實現。
“從經濟效益講,這些企業在創業初期可能入不敷出,繼而自生自滅。但從實現垃圾分類、解決‘垃圾圍城’的角度講,這是很有益的嘗試。”市政協人資環建委負責人表示,垃圾資源化再生利用是極具社會意義的事情,需要政府的協調和支持。不過,具體到個別項目是否有前景、可持續,還需要進行精心選擇和有效評估。
參加調研的政協委員也表示,國外垃圾處理的高資源化利用率和政府的政策扶持有很大關系,如一些國家的政府明確規定,送到資源化利用企業的建筑垃圾的產生者要給企業付錢,因此可參考國外經驗,先靠政府出台政策強制推行,再慢慢形成產業鏈,走入市場化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