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1日  星期一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文化走出去應多元維度

2011年11月11日08:5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在國內,人人都說中華文化博大精神,但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卻總見歐美風強勁、哈韓哈日風流行:韓版服裝、日韓發型、護膚品、動漫玩具、歐美劇等等,甚至打開電視,見到的都是歐美、日韓節目的娛樂方式。

  要說經濟實力決定軟實力,歐美的文化實力確實世界第一,但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為什麼中國的文化還沒有日韓那麼大的影響力?

  同樣的問題,曾經採訪過的一位日本僑胞也深有感觸。在兩種文化語境下,他對中日兩國的文化傳播力差別也有切身體會。

  也許有人說,這是個時間問題,但筆者認為,這是一個方式問題,是怎麼進行一種文化傳播的問題。

  西班牙華社最近有條新聞,來自西班牙各地的武術愛好者齊聚一堂,慶祝《詠春木人樁技法》西語班的出版發行。眾所周知,很多外國人知道詠春拳是通過李小龍的電影。武術能在海外獲得成功,就在於其突破了以往酒香不怕巷子深、依靠口耳相傳的傳播模式,用電影藝術的形式給人以強有力的沖擊。

  拿日本的動漫來說,它的成功也得益於動畫這種形式。1963年,日本動漫大師手塚治虫的長篇動畫片《鐵臂阿童木》由NBC電視公司購買后,在美國播出大獲成功。隨后,包括中國在內的40多個國家相繼播出。隨后一發不可收拾,現如今,由動漫衍生出的文具、玩具、游戲軟件和服裝等已經在全球形成一個巨大的日本動漫產業鏈。

  再拿韓國的飲食文化來說,一部《大長今》在輸出韓國的電視劇同時,又悄然輸出了韓國的美食,從而推動了韓國料理在世界范圍的風行。

  西班牙語版《詠春木人樁技法》的出版,其實也是李小龍電影的外延。這也是一個契機,可以借助詠春拳、李小龍電影的影響力,在多種更為外國人喜聞樂見的形式上下工夫,逐漸探索出獨特的傳播方式,擴大自己的影響力,甚至可以在電影、出版、甚至玩具、服裝等領域多方發力,借此形成自己的文化產業鏈。

  同樣,中華文化的其他方面,例如飲食、服裝、語言等等,都可以借鑒日韓,並融會貫通。

  剛剛結束的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把文化強國作為文化建設的使命,這對中國的文化推廣來說,是一個好的契機。當然,這個契機該如何用,還需要探索,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必須得多元維度傳播,而不是單一、固定形式的傳播。(楊子岩)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1年11月11日   第 12 版)
(責任編輯:陳興來)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