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學期開始了,美國華盛頓州東部普爾曼鎮上的漢語學校新開設了一門彩色甲骨文書法課, 目前已經在兩個班上進行試驗,一個是四歲左右的學前幼兒班,一個是四年級學生,都是每周一小時,校方還在考慮延長書法課的授課時間,甚至開設面向全校學生的書法選修課。
學前班第三周書法課作品展示(2012年9月23日)
彩色甲骨文的授課老師溫民能是普爾曼漢語學校的兼職老師,他還是普爾曼學區的兼職代課教師。普爾曼漢語學校主要使用暨南大學編寫的一套漢語教材,有八個年級,除文化課之外,還開設武術、音樂、繪畫、舞蹈和書法等興趣班。溫民能把自己四年的研究成果拿出來,給學前班學生開設書法課,得到校長的強力支持。這門書法課專門教幼兒學生彩色甲骨文字體,並通過這種新創的彩色原始字體的書法練習讓學前班幼兒輕鬆認識漢字。
第一周的幼兒書法課上,溫民能教了十個彩色原始漢字﹔第二周的書法課上,溫民能把這十個漢字重新教了一遍,又教了十四個字﹔第三周的書法課上,溫民能教了12個新字。雖然有的小孩還不會拿筆,畫得歪歪扭扭,但他們對自己的作品相當滿意,顯得很興奮。不僅小孩們學得很認真,兩三個學生家長也津津有味的學起來,以便在家裡繼續教自己的孩子練習書法。四年級的學生可就畫得快了,他們十一二歲,溫民能一個小時教了72個彩色甲骨文字。
溫民能把這種新的識字法稱為“書法識字”,這是他新創的一種漢語啟蒙教學法,讓學生首先練習彩色原始字體,再練習楷體、行書和草書。在長期的觀察中,溫民能發現學前班幼兒特別喜歡畫畫,而甲骨文字體就是書法與畫畫的完美結合,孩子們肯定能從中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在教授甲骨文書法的同時,溫民能還給孩子們講述一下每個字的外形與意思的要點,讓孩子們理解每個字為什麼是這樣的形狀,而不是死記硬背。
傳統的識字法中最流行的工具是識字卡片,讓小孩死記硬背,並不需要給小孩講解每個字的含義和外形之間的聯系,小孩子往往是一臉的茫然,一般的識字速度也就是一天兩三個字。
這種死記硬背的傳統識字法已經有了很多改變,在不少識字教材中已經採用了甲骨文字體,但是,溫民能大膽創新,把所有常用漢字都與甲骨文等原始字體聯系起來,讓三千個常用漢字徹底形象化,而且都可以給它們加上彩色,把識字、書法和畫畫完全結合起來。
從甲骨文等原始文字開始識字,或者練習書法,遵從了漢字演變的規律,體現了漢字的精髓。溫民能給學生的書法規劃是,先學原體,再學楷體,最后學行書和草書。已經會寫楷體字的學生,得先補一下原體,再練習行書和草書。甲骨文和陶文等原始文字,比現代流行的楷體、宋體等印刷體方塊字好看多了!楷體字和宋體字的最大優點是勻稱,雕刻或寫起來比較方便,但也很死板。
在這場全球漢語熱的浪潮中,誕生了一批具有全球視野的漢語教育專家,溫民能就是其中的一員。書法識字是知識與藝術的結合,寓教於樂,一旦在國際上推廣,可以大大降低漢語學習的難度,從而吸引更多的人學習漢語。書法識字也可以在國內推廣,甚至用於掃盲運動,降低國內的文盲比率。一個智力比較正常的人,不管年齡大小,識字速度至少能達到每小時十個漢字,最高可達到一百個漢字。
溫民能1993年畢業於陝西理工學院漢語系,畢業后曾在蘇州一所中學擔任語文老師,后來在北京工作,擔任過《生物技術世界》雜志的主編,2007年他妻子陳麗媛去英國東英吉利大學讀生物學博士,他就隨之去了英國。他雖然被倫敦國王學院錄取為博士生,還獲得該校的國際獎學金,但他終因學費昂貴而不得不放棄入學。在英國的三年多時間裡,他先后給當地一二十個成人學生提供一對一、或一對二的私人漢語輔導,把甲骨文用於識字教學。
在近五年的對外教學工作中,溫民能發現甲骨文等原始字體是識字教學的金鑰匙。克萊爾是諾裡奇一名對外英語教學老師,曾在中國湖南郴州一所中學教過一年英語,從那時起就自學上了漢語。克萊爾在跟隨溫民能學習漢字的期間,她還專門從英國飛到中國昆明去學了兩個星期的書法課。有一個叫杰克的男生,當時是個英語專業的碩士生,特別喜歡寫甲骨文,認為甲骨文比現代楷體更漂亮。
雖然有的學生並不喜歡書法,也不喜歡識字,隻想上聽說課,但溫民能發現,通過原始文字的教學,可以給漢語教學帶來一場革命:全世界都認為漢語是最難學的語言,難就難在漢字的讀和寫,然而,甲骨文教學可以讓漢字的讀和寫變成最容易的事情,漢語因此成為世界上最容易學的語言!
在教學中借用甲骨文來識字,學生一個小時的識字量可以達到二三十個,甚至高達60個。東英吉利大學一位中國留學生,叫張曉耕,是化學專業的博士,曾教過本地一位美術老師漢字,也教過甲骨文,這個美術老師特別喜歡畫甲骨文。張曉耕對一小時二三十個字的識字速度感覺難以置信:“我幾年才教會那個老師兩三百個漢字,你要是一小時教會二十個漢字,你是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