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7日  星期一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爛劇”的根在劇本

陳魯民 

2012年09月17日10:26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前不久,在首屆中國電視劇編劇講壇上,中國廣播電視協會電視劇編劇工作委員會副會長彭三源披露,今年上半年全國共播出800部電視劇,其中收視破1的僅佔5%,“大部分是‘爛劇’、跟風之作以及獵奇狗血劇。”精品欠缺,“爛劇”成堆,彭三源認為其中有外部因素,比如大規模資金流入造成非理性的投資拍攝,但根本原因還在於編劇。編劇缺乏對生活的挖掘,為趕工賺錢閉門造車,制造了大量的“爛劇本”,彭三源將之視為編劇的恥辱。“碼字的人裡,電視劇編劇算拿錢最多的,要對得起自己的飯碗。”
 
彭三源的話不無道理,我也有同感。我去年在北京開全國作代會時,同組就有一個大牌編劇,他基本不到會,就是報個到,與大家見個面,大會不參加,小會討論更不來,每天都躲在房間裡突擊劇本,隻有吃飯時能見著他。據熟悉他的人說,他現在寫一集電視劇的酬金是20萬元,每集約1萬字,一天時間即可完工,開幾天會要耽誤他少賺上百萬元呢。
 
平心而論,編劇想多賺錢不是錯,關鍵是要把劇本寫好,要對得起那厚厚的人民幣。遺憾的是,我們的不少編劇卻辜負了大家的厚望和高額酬金,他們不深入生活,不考証文史知識,不採訪調研,滿足於住在賓館裡閉門造車,粗制濫造,瞎編亂寫,不惜重復、抄襲,結果弄出一大堆既缺思想性又少藝術性的劣質劇本,雷人的語言,離奇的情節,不合常理的劇情,比比皆是,在此基礎上拍出的自然是慘不忍睹的“爛劇”。畢竟,劇本是一劇之本,劇本不好,就等於先天不足,后天再怎麼調理也無濟於事。
 
日前落幕的第69屆威尼斯電影節上,中國電影再次鎩羽而歸,顆粒無收,韓國導演金基德以《聖殤》捧得金獅獎。據介紹,《聖殤》之所以能獲得金獅獎,是因為所有的評委都被其深深打動。金基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則表示,他創作時並不考慮票房或者得獎的問題,而是用“心”來寫劇本,來拍電影。相較而言,我們的影視劇與獲獎作品相比,主要差距就在這裡,我們很少是用“心”來投入的,更信奉的是金錢、技術、表演、公關和各種“潛規則”。魯迅先生談到自己的寫作時說過:“在生活的路上,將血一滴一滴地滴過去,以飼別人,雖自覺漸漸瘦弱,以為快活。”同樣,尼採也在《蘇魯支語錄》中這樣說過:“一切文學,我隻愛其人用血寫下的書。”那些不肯付出心血,一頭鑽進錢眼裡的所謂“藝術家”,還想整出獲獎驚艷的精品佳作,豈不是南轅北轍?那些烏七八糟的“爛劇”,不僅浪費社會大量金錢,耽誤觀眾無數時間,宣揚低級趣味,久而久之,還會對觀眾特別是青少年觀眾的靈魂給予誤導和愚弄,影響社會風氣,其危害確實不可小覷。
 
“爛劇”的根在劇本,杜絕爛劇,當從編劇做起,這裡需要精雕細刻的創作態度,更需要對觀眾負責的職業道德﹔需要藝術造詣,更需要藝術家的良知。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2年09月17日   第 07 版)
 
(責任編輯:張東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