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烏魯木齊8月15日電(閆文陸 張永恆)雖然已過了立秋時節,新疆依然是烈日炎炎。烏魯木齊至和田的5826/7次旅客列車是新疆內僅存的幾列“綠皮車”之一。“烈日,風沙,綠皮車”,是這趟列車暑運期間的真實寫照。這幾天,記者到和田採訪,踏上了這趟穿梭於天山南北的“和田玉龍號”。
暑運列車格外忙
“這趟列車沒有淡季,一年四季旅客都非常多!”列車長張學東介紹說。
烏魯木齊至和田的列車單趟行程2073公裡,單趟運行時間近38小時。由於是和田地區唯一一趟通聯外部的鐵路交通列車,而且票價低廉,平均每公裡僅5.5分錢的運價,所以這趟列車幾乎趟趟滿員。
正值暑運,炎熱的天氣、眾多的旅客,讓綠皮車裡的溫度很快上升到了攝氏35度以上。
“現在還不算熱,等著列車過了喀什再往南走,車廂裡溫度能超過40度。”硬座車廂的列車員阿裡木江·吾買爾告訴記者。
今年48歲的阿裡木江有30年列車工作經歷,曾經跑過西安車、跑過成都車、重慶車,阿裡木江感覺“這趟列車難度更大!”
由於天氣炎熱,車廂裡的用水量比以往要大很多,阿裡木江和其他列車工作人員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不停地給各自車廂裡的旅客送開水。
“要先緊著旅客能喝上開水,有些時候一個班兒下來,自己一口水都顧不上喝!”
在車上,記者詢問了列車乘務人員的工作時間表:凌晨4:50叫班,5:30派班室點名,5:50在車庫登車作業,清點備品、清掃衛生、整理臥具﹔7:40列車從烏西站出發,8:38從烏魯木齊站始發。為了工作,家住烏魯木齊市內的阿裡木江每次出乘前總是提前一天到單位住在公寓裡。
記者同樣看到了一份列車乘務人員就餐時間表:9:40早餐,16:00午餐,23:00晚餐。
“時間一長就習慣了,隻要能讓旅客滿意,我們辛苦點兒沒啥!”阿裡木江笑呵呵地說。
餐車后堂爐火旺
十平米的餐車后堂算是整趟列車最“烤驗”人的地方。為了保証餐車食品衛生,后堂的窗戶不能開。室外烈日的暴晒再加上后堂兩個爐灶,讓小小餐車后堂異常悶熱。
“車廂裡四十度的時候,我們后堂的溫度超過50度了!”廚師長張君告訴記者,列車要運行整整兩個白天,餐車工作人員從每天早上6:30分就開始在廚房忙活,一直要等到晚上10點以后才能清閑下來。
“最難熬的是中午12點到下午7點,因為這段時間溫度特別高,廚師在灶台前一站至少兩個小時以上!”
后堂裡,23歲的廚師阿不都喀於木·阿於普正忙著准備午餐。雖然擔任廚師工作還不到一年,阿不都喀於木的廚藝卻很“贊”,他做的乘務飯讓乘務員們贊不絕口。讓他驕傲的是,自己做的抓飯很受旅客的歡迎,有些來往於南疆至首府間做玉石生意的商戶,隻要上了這個車,就點名要吃阿不都喀於木做的抓飯。
由於列車長90%以上的旅客都是少數民族,為了更好地為旅客提供餐飲服務,餐車推出了大盤雞、拌面、湯飯、抓飯、薄皮包子等新疆特色美食,受到了旅客的歡迎。
綠皮車上的新一代
擔當列車乘務任務的是烏鐵局客運段和田車隊一組,共有35名乘務人員,平均年齡28歲,大多數乘務員都是80后、90后。在疆內運行距離最遠、運行時間最長的“綠皮車”上,這些年青一代的鐵路人,用實踐回應著社會對他們能力的質疑。
“感覺這個活兒挺好的,鍛煉人,有挑戰性!”24歲的硬座車廂列車員王亮說。
列車乘務員並非王亮的第一份工作,在進入這個行當之前,他還做過酒店服務工作。王亮說,在列車上工作,安全責任心的要求比酒店服務高得多。
“旅客上下車要防著摔倒,打開水要防著燙手,帶小孩兒的旅客要小心別把孩子碰著,上洗手間開關門時要防著別夾了手,很多環節要操心呢!”王亮很認真地告訴記者。
“過風沙區的時候最忙,單位給我們每個人配了一把小刷子,隨臟隨掃。車廂裡干淨了,旅客心裡舒服,我們心裡也舒服!”王亮是把車廂當成了“家”。
相比80后的王亮,今年剛滿19歲的小姑娘李新月略顯羸弱。“有時候調行李架上的行李真的很費勁,不過有熱心的旅客和車班的同伴幫忙,倒也不難!”
李新月畢業於新疆工業技術學校,學得就是鐵路乘務專業,去年6月分配到鐵路客運段,已經有了一年的乘務經驗。
“最大的感受是人多天熱,不過委屈的時候有車隊的師傅安慰,平常生活上他們也很關心我們,挺好的!別人能做好,我也能做好!”李新月的話,俏皮中帶著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