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涼山8月11日電 題:探尋彝族畢摩文化 親歷千年祭祀儀式
作者 鄒輝 劉冰
涼山州美姑縣享有“畢摩文化之鄉”美譽,在涼山州建州60周年前夕,中新社記者走進這片美麗而神奇的土地,探尋彝族畢摩文化,親歷千年祭祀儀式。
8月10日,美姑縣山水之間上演了彝族特有的祭祀活動。
11位穿戴著當地特色服飾的彝族同胞一字排開盤腿而坐,其中年齡最大的長者手持銅鈴嘴中默念,他們面前的空地插著各式形狀的樹枝。
儀式開始,一位彝族小伙兒將燒得通紅的幾塊石頭放在盛有泉水的銀盆之中,圍繞參加祭祀活動的眾人慢走一圈,最后將其拋洒在田地之中,又將裝有木塊的銀盆端至每人面前,讓眾人撫摸。隨后,又進了宰殺山羊、山雞等環節,祭司則高喊著屬於祭祀特有的語言。整個儀式持續了近一個小時結束。
“這個祭祀活動隻有在夏季才有,為了祈求家族平安,五谷豐登。坐在地上祭祀的11名彝人都是我們這裡有影響的畢摩。在地面上插著的樹枝代表的是彝族的天文歷法、遷徙路線和鬼屋。牽著山羊圍繞眾人轉圈則是希望把人們身上的晦氣轉嫁到牲畜上。所有人摸到的木塊代表著金銀,男的左手、女的右手,表示摸了之后財源滾滾。畢摩端起死掉的山雞用嘴吹,如果鳴響,則代表了主人的吉祥。”美姑縣畢摩文化中心主任阿牛史日介紹道。
美姑在彝語中的含義是“中心”、“親熱”的意思,是涼山彝族文化的腹心地。這裡的畢摩文化以在彝族文化中保留最完整、儀式最多樣、文獻版本藏量最豐富、作畢水平最高而著稱。
“畢摩”的意思是念誦經書的長者、師人。作為傳統社會的祭司,具有崇高的地位。在歷史上曾經是“政教合一”的君主,集部落酋長、軍事首領、祭司於一身。隨著社會的發展,畢摩慢慢演變成了專司司祭、祛禍納福、佔卜、治病的職業祭司。
今年34歲的畢摩文化傳承人曲比拉火告訴記者,美姑縣有傳承資格的畢摩家族大概隻有7家。自己是畢摩文化第35代傳承人,父輩們在其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就開始傳授畢摩文化了。
今年13歲的曲比拉布是曲比拉火的侄子,他告訴記者,現在白天放羊,晚上回家和父輩念經學習畢摩文化。有時覺得難不想學的時候,還常常被父親訓斥。
“每一屆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我都去參加,希望能把我們的畢摩文化宣傳出去。曲比拉火拿起祭祀用的“鬼板”,解釋了上面彝族祭祀的符號,從上至下分別是天空、日月、雲霧、星星、雷電、樹木和人,代表了天地合一的思想。
畢摩文化作為彝族文化的核心,包含了彝族的哲學思想、社會歷史、教育倫理、天文歷法、文學藝術、風俗禮制、醫藥衛生等眾多領域,同時又貫穿著彝族人生產生活的每一個過程。歷經千年,畢摩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