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鬧出點爭議,賽義夫不會消失 抓獲賽義夫固然是利比亞執政當局,乃至西方的重大收獲,但在卡扎菲死亡風波的陰影下,如何審判以及決定賽義夫的命運成為一道新考題。而且令他們頭痛的是,《悉尼先驅晨報》稱,賽義夫被抓使利比亞新政府與國際刑事法庭站在沖突點上,它們對這些問題看法分歧。曾與賽義夫見過兩面的英國阿克斯特大學學者奧馬爾·艾秀爾說,“根據我個人經驗,賽義夫不鬧出點爭議是不會消失的”。
據英國《衛報》報道,賽義夫被捕后,大赦國際和人權觀察組織馬上呼吁將其移交國際刑事法庭,聯合國安理會也提出同樣要求。歐盟敦促利比亞當局在這個問題上予以合作。國際刑事法院檢察官莫雷諾·奧坎波19日說,他將在一周內趕赴利比亞。
“那又如何?”在米蘇拉塔作戰的一名利比亞人對英國《獨立報》記者說。該報道稱,“他在利比亞殺人,不應在其他地方受審”,這種想法在利比亞非常普遍。任何利政治家如果膽敢將賽義夫交出去,可能會激起眾怒,付出政治代價,甚至引發兵變。“過渡委”委員賽義夫·納賽爾表示,利比亞是擁有獨立主權的國家,賽義夫一定要在國內接受審判。20日在的黎波裡舉行會議將討論如何審判賽義夫。此前,利比亞內政部長穆罕默德曾說,賽義夫會被判處死刑。
阿爾及利亞《自由報》報道稱,利當局不願將賽義夫送去海牙不僅是急於証明自己不是北約的傀儡,更因為賽義夫知道的實在太多。許多官員要人都曾是他的部下,這些人的貪腐流言業已在利境內不脛而走。同時,利比亞當局也希望將賽義夫掌握的國內政治機密留在利比亞。而且,對賽義夫進行國際審判將變成一個媒體馬戲場,他一有機會就會扮演英雄角色。
然而,擔心被曝光的可能不隻比利亞當局。英國《每日郵報》20日有些忐忑地說,這種審判可能讓英國一些大人物尷尬——包括安德魯王子、前首相布萊爾——如果賽義夫披露他同這些人的親密關系的話。2010年,有人說布萊爾曾擔任利比亞當局投資公司的顧問,該公司擁有資金400億英鎊。布萊爾否認這一說法。文章諷刺說,當年他曾堅持薩達姆擁有過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一群參與推翻卡扎菲統治的武裝人員19日抱怨,他們在利比亞建設中被擠得靠邊站了。這不過是利比亞國內各派利益之爭的縮影。英國廣播公司20日的文章稱,對於利比亞人來說,賽義夫被抓是福音,但對於利比亞新政府來說,這意味著更復雜的斗爭。抓到賽義夫的津坦民兵可能以此向利當局邀功,甚至計劃謀求新政府中部長職位。此前,殺死卡扎菲的民兵也希望在權力斗爭中討價還價。選擇領導新政府的政治精英,還是轉向獲得了極大群眾威望的當地民兵領袖,對於兩難處境中的利比亞當局來說,任何一種選擇都充滿危險,“想皆大歡喜不可能,然而這是必須付出的代價”。
德國《金融時報》認為,這根本就是“利比亞石油財富的詛咒”。該報稱,隨著共同敵人的突然消失,叛軍派別矛盾激化。其中最大的挑戰是,一直沒有聽到未來石油收入將如何處理。該國的石油財富往往被解釋為一個國家民主化的偉大開端。但如何讓石油收入超越政治是個巨大問題。否則,利比亞將面臨第二次革命。
與敘利亞比起來,利比亞只是小菜一碟 就在賽義夫被捕給利比亞的未來新添幾分不確定時,“阿拉伯之春”影響的另一國家敘利亞也正站在十字路口。當地時間19日24時,敘政府沒有在此最后期限前正式聲明是否同意阿盟向敘派遣觀察團。敘總統巴沙爾接受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採訪時稱,如果敘利亞面臨外國干涉,他已作好戰斗至死的准備。他對敘利亞人所流的每滴鮮血都深感難過,但同時強調政府必須追剿那些武裝團伙,以執行法律並恢復秩序。
加拿大通訊社評論說,沒有哪兩個任務是一樣的,加國防部長麥凱警告不要將北約在利比亞使用的戰術套用在其他國家上,諸如敘利亞和伊朗。英國《獨立報》20日稱,“與敘利亞比起來,利比亞只是小菜一碟”,卡扎菲下台隻影響一個國家,而如果巴沙爾政權崩潰,將影響中東未來幾十年。文章說,土耳其領導人私下表示允許美英隨意行動,但沙特不希望土耳其變成伊斯蘭世界的領導人,對敘利亞的爭奪已經開始誘發新的競爭和未來沖突。
據俄新網報道,20日,俄總統梅德韋杰夫痛斥西方國家發動的“阿拉伯之春”是一場大屠殺,他們還試圖將這場“革命”擴散到俄羅斯。俄羅斯理解這些國家居民追求民主的行為,因為他們的政府腐敗,失去了人民的信任。但這場革命引發了內戰,造成大量平民死亡以及穆斯林之間相互殘殺,這是令人無法接受的結果。
那麼在這場斗爭中,誰是贏家,誰又是輸家呢?《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的文章稱,最大的輸家是以色列。過去得到美國支持的很多獨裁者面臨倒台,以色列難再從中漁利。第二大輸家是美國。阿拉伯人民要選出自己的領導人,華盛頓越來越難以操控局勢了。事實上伊斯蘭主義分子和民族主義分子最有可能從變革中牟利。(焦翔 楊明 紀雙城 青木 甄翔 谷陽 柳直)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