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9日09:39 來源:《信息時報》 手機看新聞
90后:大學是自由的戰場
近年來,高考錄取平均率逐步上升,國家教育部甚至出台政策剎制瘋狂的擴招之風。2012年高考報考人數再降,全國平均錄取率逼近80%。記者調查發現,當今90后上大學的目的有以下幾種類型。
思想獨立型:最主要是為了學做人
“我上大學最首要的目的就是要拿到本科文憑,這個是最基本的,是社會現實要求,但現在我發現我讀大學最主要是為了學做人,其次才是要學專業知識。”來自廣東汕頭的90后大學生小鄒如是說。
“我在大學裡面很多的時間放在了社團活動當中,所以學會的都是做人的道理。例如很現實的一些道理:‘說話技巧在於聆聽’、‘口才不是單單停留在敢說話’等等以前經常聽到但是又沒有真正理解的道理,都是我在大學生活中學會的。”小鄒覺得,學習專業知識只是其次,最主要的還是通過大學學習鍛煉自己做事的態度。
有目標有計劃型:大二就確定今后的方向
說起已經過去將近四分之三的大學生活,目前就讀暨南大學工商管理專業大三的小凱稱並無遺憾。大一時,因為不確定自己未來想做什麼,小凱頻繁地參加各種社團組織活動,但大一結束時,發覺自己並不適合做管理類的工作,也不想以后過朝九晚五的白領生活。所以在大二時,小凱加入了廣州某報的校園記者群體,也堅定了做記者的目標。
“在我看來,上大學其實只是一種體驗過程,大學能教會你的專業知識其實不多,更多的在於你想不想學,能不能自學,我記得香港一個知名脫口秀主持人說過:上大學比沒上大學的唯一好處在於,你上了四年大學你才知道為什麼上大學是沒有用的。聽起來挺搞笑,其實不無道理。”小凱說:“從校園到社會是需要一個過渡的,而大學很大程度上就承擔著這個過渡,一腳在校園,另一隻腳慢慢伸向社會。”
無計劃型:“上大學為了推遲就業”
90后小梁就讀於廣外日語專業。對她來說,上大學意味著可以推遲就業,不用像一些小學和初中同學一樣到廠子打工。但如今令她自己都意外的是,上大學后自己卻完全頹廢了,更別提理想,“之前躊躇滿志,想著出國留學,找份高薪工作干一番事業。”但現在,她說自己完全無規劃,隻期望有看不完的電影、小說,找份養家糊口的工作就心滿意足。”
啃老型:“工作,舅舅幫搞掂”
就讀廣東某二本院校大二國際金融專業的阿寶卻對上大學有著另外一番解釋。談起高考,阿寶顯得非常淡漠,“媽媽幫我報考了,所以我就去考了。”他說,雖然從小成績一直非常好,但對讀書卻極其反感,上大學就是為了擺脫父母及高中的痛苦生活。過去的這一年裡,阿寶說自己基本沒怎麼認真上課,都是參加學校各種比賽和社團活動。
在阿寶的眼裡,上大學不外乎三件事:談戀愛、上網、交朋友。他對未來的工作也毫不擔心,“爸媽都是銀行的工作人員,舅舅還是管理層,都說好了,從櫃台做起,沒什麼問題的。”
專家觀點
90后烙上了錢權時代印記
對於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上大學動機,長期研究教育及心理問題專家、華南師范大學教授張敏強表示,不同的時代,出現不同的思想變化是合理的,關鍵在於每個人的學習和獨立思考能力,隻有提高了自身能力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
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夏學鑾表示,針對不同年代上大學的目的調查對當代大學教育是具有重要參考意義的,尤其對當代的90后具有促進意義。夏學鑾認為,每個時代學生上大學的目的,因為個人動機千差萬別 ,但是一定也受到其特定的時代精神和時代文化的影響。
一位長期在高校工作的心理學教授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烙印,這本無可厚非。現在大學生追求知識的目的發生了改變,更多地帶上名利色彩,甚至學生會都成了名利角逐場,金錢成為影響大學生價值觀的重要因素,這雖然是時代特征,但作為教育者而言,還是希望在純粹的時代影響之下,大學生們還能有一些自己的追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