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7日08:59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昨日中午,一家快餐廳,鐘國流星邊吃烙餅邊數著剩下的錢。新京報記者 吳江 攝
張虹吃早飯。昨日,志願者張虹參與新京報發起的6.3元體驗活動。實習生 黃怡 攝
昨日,志願者劉劍濤(中)在坐公交車。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專題動機
一天花6.3元,行嗎?今天,全球迎來第20個“國際消除貧困日”。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和中國扶貧基金會日前曾發起“感受6塊3”的活動,號召大家在10月17日體驗用6.3元過一天,以增進對貧困的感受。
6.3元
之所以是6塊3,根據2011年11月底中央扶貧工作會議將農民人均年純收入2300元作為全國新的扶貧標准,按照此標准,根據相關統計,我國尚有1.28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下,據此,貧困線下的每個人日均消費都隻有6.3元。
新京報通過微博征集從上百名報名者中選取了3位參與者,並全程記錄下他們一天中花費6.3元的過程及感受,以期盼更多的人關注和關心身邊的貧困人群。
【劉劍濤賬單】
交通:往返公交車費0.8元
午餐:3個韭菜雞蛋包子3.6元
晚餐:干果、水果(家中自備)忽略
=總計:4.2元
【張虹賬單】
交通:往返公交車費0.8元
用餐:雞蛋0.5元
蔬菜3元
榨菜0.5元
大米1.5元
=總計:6.3元
【鐘國流星賬單】
交通:往返公交車費0.4元
早餐:1個油餅 1元
午餐:1袋酸奶、1份烙餅 2.75元
晚餐:1碗餛飩 2元
=總計:6.15元
【案例1】
公司老總棄車擠公交
體驗者:劉劍濤 年齡:41歲 身份:北京貝芙麗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
下意識摸車鑰匙
清晨6點半,北三環安貞橋附近的一間住宅裡,劉劍濤准時醒來。雖是總經理,時間觀念很強的劉劍濤每天都會早於其他同事到達位於工體北路的公司。
劉劍濤介紹,自己每天開車上班要花費半小時左右,周三限行時一般會打車上班,偶爾坐公交車。“對比乘坐公交車,開車或打車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即便遇到擁堵,開車和打車也能避免擁擠的乘車環境”。
7點20分,劉劍濤出門。“我平時從不在家做飯,一日三餐都在餐館解決”。為節約開銷,劉劍濤簡單地吃了些餅干和堅果,又洗了些脆棗,用塑料袋裝好,“我也體驗一回,看看到底能不能6塊3過一天。”
走到樓下,劉劍濤習慣性地把手伸進西褲兜去摸車鑰匙,“突然想起來得省著錢,不能開車,半小時的車程,開了車,就不用吃飯了”。
借用公交卡省錢
經過短暫等待,7點35分,雨中117路公交車緩緩駛來,劉劍濤收傘排隊上車。從上衣兜掏出卡包,貼到刷卡機上。劉劍濤說,自己左思右想找朋友借了張公交卡,“1塊錢跟4毛錢,看似不多,但來回就能省1塊2”。
7點半過后,安貞橋附近的車流量明顯增多,這條平時打車23元錢的路,由於下雨和早高峰,幾乎變成停車場。塞滿乘客的117路走走停停,一站地走了近半小時。車裡的空氣濕乎乎的,劉劍濤西服褲子被雨傘滴下的水一再浸濕。8點半,公交車還在和平西路徘徊,劉劍濤抿了抿嘴,眼裡閃過一絲急躁。
9點20分,在二環繞了一段的公交車終於抵達幸福三村站,5分鐘后,劉劍濤走進辦公室。
“比平時晚了1個小時,時間成本太大了”。
3個素餡兒包子
11點50分,為節省出行成本,劉劍濤在電話裡婉拒了朋友共進午餐的邀請。吃了幾顆脆棗,劉劍濤打開抽屜,拿出使用率並不高的餐卡,跟同事們一起到寫字樓B1層的員工食堂吃飯。
公司在員工餐卡內打入一定餐費作為福利。“不常吃,余額絕對夠吃一頓”。
面積並不寬敞的食堂內,聚集了寫字樓各公司的員工,食堂內供應快餐、湯面以及包子饅頭等。劉劍濤端著空餐盤,站在隊伍裡,“我不太喜歡吃葷,算是素食主義者吧”。劉劍濤選擇了包子,“兩個韭菜餡兒的,不,三個吧”。一米八左右的劉劍濤笑稱,“三個包子兩碗湯,多好的搭配啊。”端了碗免費的蛋花湯走到出口,一刷卡,3塊6。
幾位員工經過劉劍濤的餐位,驚奇地問:“劉總,您就吃包子啊?”劉劍濤笑道:“我隻有6塊3,不能吃多了!”
10分鐘不到,劉劍濤搞定了午飯。
在電梯裡,劉劍濤嘟囔著自己的賬單,“6塊3減3塊6再減4毛,還剩2塊3,夠了,夠了!”
加入員工討論
整個下午,劉劍濤都在約見客戶,“劉總平時不喜歡鋪張浪費,除去公事,生活花銷並不大”,從會議室倒水出來,秘書開始和同事悄悄議論“6塊3過一天”的話題。
會客結束后,劉劍濤走到辦公區加入討論。臨近下班時,大家對6塊3過一天得出的共同觀點是,“生活在北京就算刨去購物、人情及其他支出,僅在吃飯和出行上,每天花費6塊3,也是難以生存的,這樣過一天還有可能挺過去,但長時間下來,幸福指數估計會降低”。
“挺好,好久都沒這樣精細地關注生活了”,下班了,劉劍濤穿上衣服,獨自走向公交車站。 新京報記者 李禹潼
【案例2】
推掉飯局趕買便宜菜
體驗者:張虹 年齡:25歲 職業:企業銷售
1.5元買了一捧米
像大部分上班族一樣,張虹多數選擇在外就餐,一天伙食費約50元,遇上和同事一起“下館子”,至少也要花上百元。
要靠6.3元過一天,張虹決定自己做飯。10月15日晚,她開始准備體驗日的食材。
從家出來,向東走是賣菜的小門市,向西北拐則是一家超市,“大米隻有超市能買到,但那的菜會貴一些。”為省錢,張虹決定在兩家店分頭採購。
蔬菜門市,雞蛋貨架擺著普通雞蛋和柴雞蛋,張虹分別拿了一個上秤一稱,柴雞蛋約1元,普通雞蛋4毛8分,“那還是這個普通的吧。”
貨架上碼著成捆的菠菜,張虹拿出一捆抽出三根,4毛錢,又買了五毛錢榨菜。
“你說我買1.5元的大米,人家會不會不給我稱啊?”去超市的路上,這句話張虹重復了好幾次。
超市的散裝大米有4種,最便宜的2.99元一斤,最貴的則3.8元一斤,“這個米,我隻買一塊多的行不?”張虹指著最便宜的大米,尷尬地問超市工作人員。“沒問題。”工作人員提起小鏟在米堆裡一鏟,倒進袋裡,0.25kg,一共1.5元。這1.5元的米放在手中,正好一捧,“明天指著它頂一天了。”
6點多起床做早餐
8點就要出門去上班,為了預留足夠時間做早飯,昨日6時30分許,張虹起床,在洗漱和簡單梳妝后,便開始淘米、洗菜、煮雞蛋。
一捧米,一頓早餐用去一半,三根菠菜切碎,分量正好拌進粥裡。
張虹說,平日早餐她一般會吃面包、牛奶或去快餐店買漢堡,心情好時也會自己做早飯,“這種‘心情’一年也就能有5天,但從沒有為了吃早餐而這麼早起過。”
“這2塊錢一斤的米真不好吃。”張虹皺了皺眉,還是咽了下去。7時45分許,張虹換上衣服去上班。
昨晨全市普降小雨,8時許,路面的坑窪處已有積水,踩著高跟鞋,撐著傘,張虹一路低著頭走,小心地避開積水處,可沒走幾步,西裝褲腳就沾上了泥點。
出了小區走幾百米,再過個天橋,便是公交站。看著身邊駛過的空的士,張虹笑了笑,“要平時,我就一揮手攔輛出租車了。”
公交車內人不算多,張虹找到了個座兒,全程40分鐘,花費4毛。
從公交站走到公司也要過天橋,天橋上幾乎每級台階都積了水,張虹一手撐傘,一手提著褲腳,一步一個磴兒地走。走下天橋,張虹嘆了口氣,“這不是找罪受嗎。”
看同事晒晚餐咽口水
中午公司免費提供午飯,這節約了張虹午飯的開銷。
早晨起得太早,到中午已“有點迷糊”,吃完午餐,張虹回到公司提供的房間補了個覺,才覺得緩了緩神。
18時,張虹下班。同事像往常一樣招呼她一起吃晚飯,張虹推托了,急忙趕向公交站:小區菜市場收攤前會便宜處理沒賣掉的菜,她希望能趕上這趟“末班車”。
坐上公交,張虹一臉疲憊。刨去公交費,隻剩下2.6元可供晚餐支配。每筆錢都得摳著花,這是張虹沒有體驗過的,她連連感嘆“好苦啊”,“尤其是那種精打細算的心境,讓人覺得很淒涼。”
18時30分許抵達小區,可由於大風,菜市場的小販都已收攤,張虹隻得前往蔬菜門市。
一塊豆腐、兩根香菜和三根菠菜,一共2.6元。
米飯、油煎豆腐、豆腐菠菜湯,20時許,張虹將晚餐擺上桌。這時同事發微博“晒”自己的晚餐,“牡蠣蝦仁湯,杏鮑菇,空心菜……我虧大發了”,看著照片上的美食,張虹隻能咽咽口水。 新京報記者 盧漫
【案例3】
“怎麼沒5毛錢的火腿腸”
體驗者:鐘國流星 年齡:12歲 身份:中學生,演藝童星
早餐:隻吃一個油餅
清晨6點,鬧鐘准時將沉睡的鐘國流星吵醒。新的一天開始了。
穿好鞋子,媽媽將一瓶涼白開放進小流星的書包,這可以給他省出至少1元錢。
他粗略算了一下如何分配6.3元,早上吃1個包子1元錢,中午吃一個饅頭兩根腸3元,晚上喝2元的粥,加上4毛錢交通費。
外面下了小雨,小流星隻得改乘公交,6點27分,他出發了。
由於學生卡被暫時消磁,記者同意他刷媽媽的卡,消費仍按學生資費計算,每趟2毛錢,這可省4毛錢。
上了837路公交,他繼續研究該買些什麼能更省錢,突然發現之前的預算超了1毛,於是重算。
“要不中午少吃一根腸?”20分鐘后,公交到站,他還沒想出更好的法子。
流星所在的學校7點一刻上課,此時學校外的早餐鋪早已門庭若市。
他點了1個1塊錢的油餅。吃到最后,他面露難色,媽媽在旁邊問:“不香嗎?”
“我去弄點咸菜”,小流星沒直接回答,而是找老板要了一點免費咸菜,將余下的油餅吃完。按照以前的早餐標准,他通常會選擇吃兩個肉餅、一個雞蛋外加一碗粥,花費在6元左右。
中餐:沒舍得吃火腿腸
中午11點40分,小流星走出校門。“餓死我了”,見到媽媽,小流星小聲嚷了一句。
學校附近所有中餐店的最低消費都超過5元,他決定去超市買面包。
步行15分鐘,小流星走進一家連鎖超市,超市規模不小,但他沒能找到1元以下的面包,走過一個火腿腸櫃,他拿起兩根火腿腸,看了下標價,又放下了。這要1.5元一根。
“這裡怎麼沒有五毛錢一根的火腿腸呢?”小流星很疑惑,至此,他大清早擬定的計劃全被打亂。
逛了一圈,他買了一袋酸奶、一份烙餅,共2.75元。
“我也想吃!”流星被裡脊扒餅的廣告饞到了,望著媽媽又捏捏肚子說:“餓死我了。”
小流星來到附近的一家老家肉餅店佔了個座位,這裡的座位是免費的,吃完東西還可以做作業。
烙餅的味道有點淡,小流星倒了一點免費的辣椒醬。他將酸奶袋子使勁擠了擠吮了起來,直到袋子變癟。
這時同學買來兩瓶汽水飲料,送給他一瓶。
“不能喝哦,會超額的”,媽媽在一旁提醒。
“這是人過的日子嗎?”小流星白了媽媽一眼,將汽水還給同學。
下午1點40分,帶著剩余的小半袋烙餅,小流星趕到學校。
放學:見到媽媽先說餓
“媽媽,餓死我了”,下午5點30分,這是放學后的小流星見到媽媽的第一句話。
他掏出剩下的2塊3毛5,想吃香脆面。
“買碗粥2塊錢,公交費2毛,剩下一毛五還可以買顆糖”,小流星算著賬,問了兩家店,沒有香脆面,問到第三家店,還有餛飩,正好2元一碗。他決定吃餛飩。
“好香”,餛飩沒用多久就做好了,剛放上桌,小流星就精神起來。
他使勁吹著餛飩湯裡的熱氣,用勺子舀一小勺試了試,確定不是很燙后吃下了第一個餛飩。
“終於吃到肉了!”小流星津津有味地吃著。
“很喜歡喝奶,吃肉,吃水果,”一旁的媽媽透露。
“以前,每天早餐和中餐他在學校吃,早上出門給他20元,晚上回家一般隻剩一兩塊”,在整個家族,小流星最小,一直是家族裡的寶,所以從沒吃過苦。
餛飩很快就吃完了,小流星舔了舔舌頭,跟著媽媽擠上回家的37路公交。 新京報記者 何光
【同題問答】
Q 對貧困群體有了解嗎?以前是否體驗過貧困生活?
劉劍濤:我腦海裡浮現出自己在老家上高中時的情景,當時住校,每星期的飯票還要從家裡帶面粉去換。我們每天早晨都在學校花五分錢買一塊豆腐,再吃一個饃,喝一碗面湯,特滿足。現在物價漲了又漲,六塊三過一天能讓大家“憶苦思甜”,挺有意義。
張虹:對貧困群體了解不多。雖談不上生活貧困,但小時候家境並不算殷實。
鐘國流星:從新聞中了解過,比如,失學兒童。以前沒體驗過貧困,這是第一次。
Q 你對國際消除貧困日了解嗎?為何要參加活動?
劉劍濤:不知道。參加活動的初衷就是,想挑戰一下。乍一看,這確實是不可能完成的。
張虹:沒有了解。參加活動時,是希望自己能在艱苦的生活中有所感悟。
鐘國流星:以前不了解。我是00后,蜜罐裡長大的孩子,不知道6.3元到底能干什麼?每天吃的、穿的、用的,爸爸媽媽都安排好了。我希望在體驗中挑戰自己,在體驗中理解父母,在體驗中了解生活,在體驗中學會關愛,在體驗中提升自己。
Q 這一天的消費與以前的有何不同?體驗完有何體會?
劉劍濤:對比挺大的,感觸也挺深的,以前可能不會如此周密地盤算每一塊錢的花銷,我連公交卡都沒有,吃飯時也不會更多地考慮價格。體驗完感觸很深,想到了兒時的自己吧,以后也盡量低碳出行。
張虹:這一天消費要精打細算。用這6.3元既要保証正常出行,還得讓自己吃得飽,挺苦的。
鐘國流星:不同的地方太多,從沒對自己這麼摳過。通過這一天的體驗,克服了種種困難,基本實現了當初的目標,挑戰了自己,也更加懂得了父母的不易,讓我明白了應該學會感恩,學會關愛他人,同時,更加努力學習,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Q 你想為消除貧困做哪些努力?
劉劍濤:我覺得慈善雖然是多多益善的,但對於我們做企業的來說,真正參與其中會比直接捐款捐物更加有意義。我的北京公司成立時間並不長,以前在重慶也曾到貧困地區給孩子捐書本和文具。未來我希望帶著正在成長的公司參加一些類似活動吧,比如定期帶公司的員工到貧困地區去感受那裡的生活,與一些貧困兒童、貧困家庭建立一對一的幫扶,盡自己所能吧。
張虹:會更關注貧困群體,也會更積極參加幫助這類群體的公益活動。
鐘國流星:三方面吧,第一,我是一名小演員,我會通過媒體呼吁大家關注貧困,了解貧困,同時用行動改變貧困﹔第二,我會繼續號召同學們和我一起為貧困地區的同齡小朋友捐贈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第三,我會在明年的六一兒童節前,繼續發起“六塊三過一天”體驗貧困主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