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2日  星期五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你幸福嗎”老話題忽變炙手可熱 黃金周裡看幸福【2】

2012年10月12日11:24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十一”黃金周期間,這組在街頭的隨機採訪,引發了人們關於幸福的再次討論。雖然“幸福”並不是個新話題,但是中秋節連上黃金周,不跟“幸福”擦出點兒火花來,似乎都對不起這個今年最長的假期。

照例的,有人旅行,有人宅著﹔有人結婚,有人分手﹔有人買不到票,有人一天不歇地加著班……關於幸福,每個人有自己的定義,自己的嚼頭。

有人感嘆黃金周期間“堵心的事兒不少”——

在西湖,如織的游人讓網友驚呼“許仙都成帶魚了”﹔在鼓浪嶼,72萬人踏上面積僅為1.88平方公裡的島嶼,大有把這島子踩沉的架勢﹔在三亞,賞月后海灘上留下的遍地垃圾讓第二天的游客和清潔工大為頭疼﹔在長假開始的兩天,部分城市周邊高速路的擁堵讓出行的游人不得不坐看時光流過……

當然,也有不少人在黃金周期間,覺得“過得舒心”——

開了15個小時的車子,還沒找到客棧,在洗浴中心住了一晚的重慶小伙兒,並未感到沮喪,“過路費省了,景點的門票在降”,幾個伙伴一起出來,騎馬、劃船,一起享受幾天不用上班的日子,還是“蠻愜意”,在拉市海,他取過船夫的撐杆,學習撐船,游客們在來回打轉的船上照樣享受著成群的小鴨子,遠處的玉龍雪山,高遠的天空,“是種幸福的感覺”。

節假日的高速公路免費出行,助推了自駕車的出行,人們紛紛駕車出門,追尋“在路上”的感受。在各主要旅游景點,異地牌照的汽車比比皆是。

來自交通部的數據顯示,國慶長假期間,全國免收小客車通行費共計65.4億元。七座及以下小客車的出行總量比去年同期增長1.5倍﹔通過公路前往景區旅游的客流量,比去年同期增長近70%。小客車通過收費站的時間由原來的平均每輛14秒至20秒縮短到一兩秒,通行效率提高近10倍。大部分時段中,沒有出現往年重大節假日期間在收費站前排隊繳費和交通嚴重擁堵的現象。

“從北京開到泰安,免掉的過路費約有二三百元,基本上是把油錢省出來了。”今年國慶期間去泰安自駕游的王先生感覺不錯。

有人覺得“不如意”,有人覺得“蠻愜意”,種種差別……更引發了人們對“幸福”話題的關注。

“幸福是什麼?幸福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敗小怪獸。”網友“核桃樹下的魚”說,“你幸福嗎?沒有標准答案,或是一朵花的感動,或是一個微笑的慰藉,在這個有著太多焦慮的時代裡,或許,我們太想找到到達幸福的捷徑,卻又說不清它的形狀。”

B

調查能摸清幸福“家底”嗎?

一些地方熱衷“幸福指數”排行榜,這些“指標”實無科學性。

黃金周已經結束,但這場關於“幸福”的討論還在持續發酵。不論是街頭巷尾的“調查”,還是國慶長假裡的“體感”,有關何為幸福的思考沒有停止。事實上,類似的調查並不鮮見,一些地方也開展過“幸福指數”等測試,這樣的調查能否摸清“幸福”的“家底”?

“恐怕很難。”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唐鈞告訴記者,假日期間這場有關“幸福”的調查,是一個了解人生百態的窗口,但算不上一項認真嚴謹的調查,“隨意”採訪代替了“隨機”抽樣,面對鏡頭的“答案”在經編輯后也難呈現人們的本意,因此無法從中得出結論。

唐鈞表示,一些地方熱衷“幸福指數”排行榜,這些“指標”實則無科學性。他拿出3份全國城市“幸福榜單”,答案大相徑庭。唐鈞擔心,類似的調查、排行,恐怕隻會叫人感到“被幸福”,效果適得其反。

“最關鍵的是,何為幸福,幸福需要定義。”唐鈞說,“幸福”可分為3個層次。第一是滿足感,即物質需求以及一部分與物質緊密相關的精神需求是否被滿足,目前大多數對“幸福”的“科學測量”,僅僅是在這個層次上﹔第二是完全的心理感受層面上的“幸福”,這些情緒、感覺瞬時性很強,也有不確定性﹔第三則是利他主義層面上的“幸福”,即通過幫助別人而感到幸福。后兩個層面的“幸福”是難以定量的,甚至難以定性乃至不可捉摸。“簡單地把第一層次的滿意度視為‘幸福’,有點把直接的感受拔高了。”唐鈞說。

幸福,是人類既古老又恆新的追尋目標。幸福的理念關乎人性理論及人生價值觀更是密不可分。中外先賢們也對此有豐富的論述。

亞裡士多德認為,幸福是潛能的實現,應積極地激發、展開人的能力,而沉思的能力是人最大的幸福。伊壁鳩魯認為,幸福就是肉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斯多葛學派認為,美德即幸福。康德認為,幸福和道德是相配的。中國先秦的原儒們認為,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即是幸福。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葛晨虹分析,哲學視野中有多種幸福觀,有的是趨樂避苦的人生幸福觀,把感性快樂和幸福統一起來﹔有的是理智幸福觀,認為人生的意義和幸福恰在於從肉體的情欲束縛中解脫出來,去追求精神的快樂﹔有的是德性幸福觀,認為人生的價值及其幸福在於人們通過人生活動而滿足社會和他人需要的積極作用。

葛晨虹認為,應當追尋一種基於自然物欲又超越自然物欲的持久的心靈快樂和精神幸福,物質幸福和精神幸福應該統一起來,此外,個人的幸福追求必須和他人幸福、社會幸福和諧一致。

在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顧駿看來,公民普遍的幸福感主要有3個層次,一是生存的可靠,二是人際的公平,三是個體的價值實現。“幸福者就是那些主動參與公共事務,積極奉獻社會的人。”

幸福是什麼,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受。

(責任編輯:夏麗娟)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