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2日10:27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中新網10月11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網11日刊出評論說,東京都日本橋的兜町曾是日本的金融中心,著名的“証券街”。最醒目的招牌“赤木屋証券”自創業以來,經歷多少次金融浪潮,但在2009年也難逃一劫。分析稱,日本政府有關証券界的買賣手續費自由化等規定,致使制造了股市神話的“証券街”在短短4年內變得蕭殺。
文章摘編如下:
位於東京都日本橋的兜町,人所周知。那裡曾是日本知名的金融中心,著名的“証券街”。
在“証券街”裡,最醒目的招牌要數1922年創業的老字號——“赤木屋証券”。如今,“赤木屋証券”樓下,又多了個“赤木屋咖啡”店。經營者當然還是同一個人。
在無風亦無塵的午后,手指摩挲著書頁,咖啡豆新磨的芬芳和爵士樂一起在空氣中流淌……天天在辦公室裡對著電腦打數字的白領人士,誰不想擁有一家自己的咖啡店?但如果開店的初衷不是歸於平淡的悠閑,而是生存的不得已之舉,那真就是另一番心境了。
“赤木屋証券”自創業以來,一直是為個人投資者管理資金進行股票買賣。90多年間,多少次金融浪潮,但“赤木屋”卻奇跡般的讓業績跟著一浪比一浪高。
2009年,情況一變,“赤木屋”的資深証券人士開始集體自主辭職,原來的110人目前就隻剩下30人。為了確保收入,也為了能讓“赤木屋”的招牌繼續挂在“証券街”最明顯的位置,2011年10月,“赤木屋証券”開始同時經營“赤木屋咖啡”店。
重游“証券街”,還會發現,曾經熟悉的公司招牌越來越少。1979年創業的十字屋証券,今年3月搖身一變成了投資顧問公司“十字屋控股”,室清証券和金山証券也都把業務轉讓給了其他公司,它們收起公司招牌和輝煌的歷史一起告別了“証券街”。這裡的風景越來越清冷,空樓空店林立,証券人士見面的寒暄語是“聽說那家証券行也要關閉了”。
據日本証券業協會提供的數據,2008年,“証券街”裡的証券公司是325家,到了2012年8月,就隻剩下了276家。為什麼制造股市神話的“証券街”會在短短4年內變得如此蕭殺?
從前,日本政府規定,証券界的買賣手續費是統一價。因此,業界內的相互競爭,就看証券人士哪個的鼻子靈,聞得出金錢聚集的方向,哪個的慧眼清,看得出股市的升降。
但是到了1999年10月,手續費變成了完全自由化。於是很多個人投資家都開始選擇手續費低廉的網絡証券公司。盡管這些老字號有著長期的信譽和輝煌的業績,但這種面對面式的服務方式開始落后於時代了。
到了2010年1月4日,東京証券交易所又導入了“arrowhead”系統,網絡上買入賣出的速度在10毫秒以下,同時又對網絡交易的信息實行三重化保障,提高了安全度,被稱為新世紀的股票系統。某証券公司高管在《每日新聞》的採訪中透露,這真是逼得中小証券行連最后的生存余地都沒有。
據日本《每日新聞》統計,1991年,“証券街”裡出沒的資深証券人士是17萬人,而2012年6月卻隻剩下了8.8506萬人,幾乎是10年前的一半。
還有消息傳來,東京証券交易所和大阪証券交易所正准備在2013年1月合並經營。這更是在催促著“証券街”裡的中小証券行們“關門大吉”。
夕陽的余暉籠罩在兜町上,健在的老字號招牌還泛著金光,再回頭望,一個時代結束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