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7日  星期五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偽人語錄折射焦慮情緒

熊 建 

2012年09月07日09:44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從“白岩鬆”點評時事、“李開復”推薦書單,到“王安憶”探討中西文明、“賈平凹”論說韓寒,在網上周而復始地隱現。當事人雖然幾經辟謠,卻依然不能限制造偽者的想象力和傳播力。
 
有人說,白岩鬆、崔永元、柴靜、張泉靈是四大“雞湯盆”,隻要把一些若是若非的心靈雞湯倒在他們的“盆”裡,馬上風行網絡。如此說來,筆者小時候常看的偉人語錄似乎已經被偽人語錄取代了。
 
造偽者從來都不缺乏。《春秋公羊傳·桓公二年》記載,孔子作《春秋》時,有“所見異辭”、“傳聞異辭”之例。孟子也說“盡信書不如無書”。他們都看到,即便是史書,也有偽造的內容。
 
宋代以后,雕版盛行,寫書甚易,偽作蜂起,以至於出現專書以考辨。再后來,辨偽學成為我國傳統學術一大重鎮。
 
今人造偽不同於古人造偽。一方面,今人造偽因學識不夠、思想貧瘠,隻能偽造出“心靈萬金油”,不成系統。要想像魏人王肅那樣,偽造出《孔子家語》這種傳世之作,還真是難比登天。
 
另一方面,古人造偽,大多為的是傳播思想、經世致用。今人造偽,多是情緒化產物,沒有經過理性沉澱和系統思考,主要是由於社會不公而宣泄不滿,雖然有時也能引起療救的注意,但更多是破壞性大於建設性。
 
考察今人造偽的原因,大體有二。第一,憤世嫉俗,編造故事加以譏諷。《后漢書·孔融傳》記載,曹操打下了鄴城,他兒子曹丕把袁紹的兒媳婦甄氏納了妾。孔融看不下去了,就寫信跟曹操說,當初武王伐紂之后,把妲己賞賜給了周公。曹操不知此事出於何典,就問。孔融說:“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諸子百家中,這樣的事例很多。清人朱一新《無邪堂答問》卷四說:“子書虛造故事,如巢、許洗耳挂瓢之類,乃借以譏戰國攘奪之風,並非事實。”古之子書,百家爭鳴﹔今之網絡,萬人發聲。但是造偽的血統卻是一脈相承。
 
第二,心有愛憎,意有向背,則多溢美溢惡之辭,敘事遂言過其實。王充在《論衡·藝增篇》中說:“俗人好奇,不奇,言不用也,故譽人不增其美,則聞者不快其意,毀人不益其惡,則聽者不愜於心。”
 
偽造名人語錄者,深諳網絡轉播之道,洞悉觀者不平心理,所出之言甚為迎合大眾情緒。因此人們就算知其為偽,卻不欲辨偽。反過來,我們應該明白,偽言盛行,不是造偽者太聰明,而是這個社會確實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人們的情緒需要宣泄。
 
古文獻學家張舜徽說:“偽書雖偽,不可盡廢。”偽人語錄的背后,折射出社會轉型期人們的種種焦慮,也有價值。古時執政者派出採詩官,從民間歌謠中汲取為政得失。今天,網絡偽言也可以看作是民間歌謠的升級版,其中是否也有可資鑒取之處,值得討論。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2年09月07日   第 07 版)
 
(責任編輯:張東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