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30日  星期六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歐美為何沒有“高考狀元”情結

2012年06月30日11:41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一年一度的高考剛剛過去,各地又開始了“高考狀元”的熱炒。一位從海外歸來的朋友說,相比中國,在美國、英國、北歐等國家,從來沒有“高考狀元”的情結。

為什麼沒有?主要在於這些國家人才評價標准的多元化。僅僅“分數高”,並不能証明就是優秀學生,還應該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意志力、公益情懷、創造能力、領導能力方面有積極的建樹。

正因為這樣,美國的高考錄取除了參照SAT考試成績,面試、自薦信也是非常重要的依據。面試官往往很“毒辣”,能將你潛意識中隱藏的人性化優劣等因素,統統都挖掘出來,看你到底是不是一個品格和意志力都很優秀的人才。如果他們認為你在某方面非常優秀,就是SAT考試成績不夠高,也會認定你是優秀人才。而自薦信,主要是展示你的“人無我有”的優點,當然,展示不是說謊、編造,而是實話實說。

比如,一個孩子說他非常堅強,在家庭遭受一系列變故、親人去世后,家庭收入降低了,他就挑起了生活重擔,打了幾份工,還堅持參加各種公益活動,沒有因為家庭原因而改變自己的生活和發展軌跡。這樣的“實話實說”就能獲得成功。而這種多元化、社會化的評價標准,完全是開放的、自由的,所以,美國學生很樂於參加慈善活動以及公益活動,打工賺錢是家常便飯。

國內的教育盡管也強調多元評價,但分數好才是真的好,仍是最高標准。如果成績不夠好,就算你的社會協調能力和規劃領導能力再強,也沒有人賞識你。偏才怪才屢屢受到排擠,甚至被淘汰出局。多元評價得不到落實,以分數為衡量標准的“高考狀元”自然就被推上了金字塔的塔尖。

此外,“職業無貴賤,行行出狀元”的社會氛圍,也使歐美國家不會像中國那樣對“高考狀元”情有獨鐘。隻要有一技之長,就能得到足夠的社會尊重。當總統和當掏糞工,只是分工不同,都能獲得豐厚體面的收入以及社會勞動保障。比如芬蘭教育從來不將高分學生看成優秀學生,他們的看法是,隻要能將個人特長發揮到極致,就是好學生。所以,芬蘭人認為,國會議員不會比廚娘更了不起。大家各司其職、各有所長。這樣,人們就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發展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比如技工、司機等行業,同樣有優秀人才加盟。

反觀我們,行業差別和歧視仍然很大,隻有考高分才能進入名校,而隻有進入名校才能獲得“高人一等”的發展機會。在這種氛圍下,要破除“高考狀元”的情結,顯然還只是一種奢望。(耿銀平)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2年06月30日   第 05 版)

(責任編輯: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