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9月24日09:40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9月6日,深圳市宝安区宝城小学五年级,19名学生家长联名写信,拒绝15岁的自闭症孩子李孟(化名)留在班内。原因是他自律性差,包括青春期问题在内的一些行为影响到其他同学。
9月16日,还是深圳宝安区,一名9岁自闭症孩子因为向同学做出咬人的动作,被劝回家休息,当天中午孩子不幸从窗口坠亡。专业人士分析,自闭症孩子的刻板行为,使得他到了上学时间就要出门,门被锁就选择了窗口。
因这两起极端事件,被称为“星星的孩子”的自闭症儿童到普通学校接受融合教育的问题引起了舆论的普遍关注。未得到妥善解决的事件背后,是一些自闭症孩子的家长为孩子寻求“融合教育”的荆棘道路,是国家“随班就读”政策缺乏“支持系统”的尴尬现实,是教育软环境对这些孩子的冷漠、忽视。
■难融进去的“普通学校”
9月22日下午,由壹基金牵头为“李孟”们会诊上学难的研讨会在深圳举行。在辽宁大连一个关于自闭症孩子的研讨会上,与会的家长和专家也在热烈地讨论这个事儿,还有家长表示要声援李孟。
“这些孩子上学实在不容易。”该研讨会的发起人王国光女士,电话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从2005年起一直在做自闭症早期融合教育工作。刚起步时王国光发现,虽然自己是做“专业”的,但是同时还要做“环境”:在没有学校肯接纳孩子的情况下,她那些专业知识无用武之地。
一个孩子该上幼儿园了,经过之前的自闭症康复机构接受训练,完全可以融入正常的环境。王国光陪着家长一起去找幼儿园,两个月的时间内接触了至少20家,统统都被拒绝了。王国光想去给幼儿园的老师讲讲自闭症是怎么回事、孩子有什么样的特点,但是对方根本没有兴趣听,有的委婉让她找别的地方,有的直接建议她把孩子送到自闭症的康复机构。“能听我讲讲话,我就谢天谢地啦。”
最后,一家工厂幼儿园“收留”了那个孩子。原因是幼儿园不景气,出于经济考虑才同意。虽然允许孩子进来,但是幼儿园的老师定制了许多的“规矩”:这个孩子得到三楼,不能跟别的孩子一起上课;玩具得别的孩子玩过了,才能给他……这些“不平等条约”其实把孩子“隔离”出去了,但她还是建议家长让孩子进来。“进入到这个环境里才能谈融合,这是第一步。”王国光说。
然而,并不是所有适合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孩子,都有这样幸运的“第一步”,尤其是处于小学、中学阶段的。在一个自闭症孩子家长的论坛里,一个主题为“荆棘求学路”的帖子,引出许多家长的辛酸经历。
一位家长描述为孩子求学的不易:“……上学的年龄转眼就到了。那时,我真正感到压力巨大。这种压力比当年确诊时更大。我真的希望自己能像阿里巴巴一样,念一句‘芝麻开门’,学校的大门就开了。”
这么几年过去,王国光感慨社会有了进步。现在许多人愿意听她讲话,自闭症孩子的入学率也高了很多。但是,还是有许多的学校拒绝这些孩子。不久前她陪北京的一位家长去找小学,老师直接就拒绝了,“说我们是普通学校,针对的是普通学生,你这孩子应该到特殊教育机构去,我们没有专门的师资力量。”王国光说,或许学校没有相应的资源是现实,但是这些学校的态度不是去了解这些孩子的特点、需要做些什么,而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