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9月24日09:40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关键还在学校和老师”
在王国光看来,“支持系统”缺乏是一方面,学校和老师的理念如何转变显得更为重要。
王国光说,“融合教育”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接纳,还要从心理上真正接纳。对于一些户籍所在地的学校推脱不过去,也只是被动地接纳。许多孩子即使来到普通学校,不过是在混时间。不和其他孩子一起上课、做游戏等,一些老师的底线就是“别找麻烦”。在很多家长的感受中,是在“忍受着普教的冷漠无情”。
“其实我们有些孩子来到一个环境中,会观察环境,别说对他不友好、歧视了,即使是忽视,可能也会造成一些伤害和刺激,由于不会表达,这些刺激在这些孩子身上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反映出来。”王国光说。
有一位家长带着孩子去小学面试,孩子当时表现很好就收下了。但是报到那天,老师突然要求家长都在走廊上等候,“自闭症孩子的行为比较呆板、机械化,在做一些事情时需要提前进行反复的练习,离开妈妈这个行为,并没有被事先交代。”王国光说,孩子的情绪得不到表达时,就去掐旁边小朋友,老师一看这种情况,立刻让家长把孩子带走。
“其实这个孩子的智商还是挺正常的。”王国光充满遗憾地说,后来孩子无奈地去了培智学校,错过了和社会融合的机会。
老师对这个事件处理时,态度是“排斥”还是“帮助”很重要。因为可能办学性质不同、有生存危机感,王国光感觉,民办学校的老师更注重和孩子家长的沟通。一些四处碰壁的家长给孩子选择普校时,有些也放弃了公办学校,还有一些选择了农村小学、打工子弟小学。
放弃了片儿区内的重点而选择离家稍远的民办学校的一位家长,给王国光打电话庆幸自己的选择。“他说王老师啊,学校的老师今天说孩子对小朋友的招呼有反应了,明天说他不在课堂上来回跑了,还安慰我别着急……我对学校除了感激之外一点儿要求都没有。”王国光说,相比动不动就让把孩子“领回去”的学校,家长这种心情很容易理解。
对于“同学和其他家长”对自闭症孩子的态度,王国光认为并不是关键。“自己家孩子学习受到打扰了,家长去跟老师反映很正常,但绝大多数家长都是很善良的,”王国光说,其他同学特别是低年级的同学,很容易受到老师的暗示,“所以关键还是在学校和老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