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9月24日09:40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家长自救的经济困境
在学校缺乏专业资源的情况下,一些家长自己去陪读,还有一些家长请特教助理。广州一些自闭症孩子家长发起来的“融爱行”项目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出现的,它为那些需要辅导、陪读的自闭症孩子提供特教助理。
发起人之一戴蓉告诉本报记者,曾经有一个学生,因为上课大喊大叫,青春期冲动出现一些不妥行为,一些家长也联名向学校申请,拒绝这个学生留在学校。当学校表示“这是一个献爱心的机会”时,一些家长称,既然是献爱心,那这个年级的7个班轮流献爱心,让这个孩子轮流每个班待一周。“这个学校还是不错的,把家长的方案否定了。”戴蓉说,当地教育部门找到了“融爱行”项目,他们派特教助理到学校陪读,妥善解决了这些问题。
戴蓉说,特教助理到学校,并不是孩子的那些行为就消失了。只是助理会仔细观察,当孩子的一些行为出现端倪时提前干预,或者把孩子带离那个环境。从根本上减少了老师的压力和对其他学生的影响。
项目虽好,但是需要家长买单,这把一些经济条件差的父母挡在外面。“融爱行”考虑过家长的承担能力,但是作为一个自发的项目,留下那些专业的、有经验的特教助理,为他们提供职业培训和较好的待遇也需要钱。收费低,难以把他们留在这个既需要专业知识又需要耐心、爱心的行业里。
多年前,项目组曾向残联等部门申请经费,“人家说,你们已经奔小康了啊,现在是请人辅导,还有很多孩子没有学上,要把钱用在那部分孩子上。”戴蓉说,这一句话让她无言以对。但现实的困境就让她们不断向当地政府继续申请,情况在今年有了转机。“融爱行”项目已经被越秀区启智学校接管,老师的培训费用由学校负担,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家长的压力。
戴蓉说,尽管如此,特教助理仍然供不应求,现在排队等着请特教助理的家长很多。这让很多外地的家长羡慕:在他们那里,连排队的机会都没有。
“学校资源不足,可以购买社会服务来实现。”戴蓉说,美国一些自闭症机构有这样一句话,“你是愿意花2美元在他们现在的教育上,还是愿意花8美元将来养他们?”她不知道中国有没有机构算过类似的账,但是自闭症群体的存在和保障问题不容忽视,早期的融合教育有助于他们回归社会,这不仅仅是家长所应考虑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