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8日  星期二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北京“牛小”招生索10萬贊助費【3】

2012年09月18日10:28    來源:《北京晚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借口公對公的贊助費

傳統意義上來說,黃勇交的是一筆擇校費,這是相關部門明令禁止但卻屢禁不止的。如今,擇校費以贊助費、共建費等新的名稱繼續在“幼升小”、“小升初”、幼兒園入學等教育階段廣泛存在。

黃勇的遭遇,並非個案,記者了解到,今年“幼升小”,很多“牛小”都不再收現金,而轉收對公支票。“對學校來說,採用對公支票的形式,比以往收現金要安全很多。”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

相關部門明令禁止的是“向學生收取與入學挂鉤的任何費用”,但並不禁止企業向教育機構進行捐贈和資助。家長拿著對公支票到學校交錢,錢並不會直接劃到學校的賬上,而是存到區教委指定的銀行賬戶或者教育基金賬戶上,然后再由這些賬戶按照一定比例返還給學校。家長拿到的一般是一份“某某公司自願捐贈”的收據,有的甚至連收據都拿不到。如果相關部門真的到學校查賬,這些支票形式的贊助費與學生之間並沒有直接聯系,學校方面不存在違反規定的嫌疑。

像黃勇這樣的家長,即便手握收據,也形成不了學校收受贊助費的証據。而且,更關鍵的是,沒有家長敢於站出來實名舉報。“好不容易才拿到這麼一個入學資格,如果真的舉報了,孩子以后還上不上學了?還是算了吧,反正已經搞定了,總算鬆了一口氣。”

在各大教育論壇裡,都流傳著北京市重點小學擇校費排行榜,各“牛小”的擇校價格從幾十萬元到幾萬元不等。有研究機構在2011年公布了數據,北京中小學因“擇校費”每年產生的收入在15億元左右。這些費用絕大多數用來改善學校的軟硬件條件。同時,那些學校花不完的“擇校費”,最終流入小金庫,而這往往引發一些職務犯罪。(記者 孫毅)

(責任編輯:夏麗娟)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