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5月23日15:47 來源:《法制日報》 手機看新聞
災情評估核查流於形式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災情的真實性極其重要,各地上報的災情不確切甚至失真,就可能影響上級部門的救災決策。但當前,一些地方為了獲得更多的救災款物和災后重建資金,故意夸大災情和經濟損失,造成災情報告中水分較多。
“桃江縣防汛辦夸大災情或許不是無意中出錯了,這是當前少數地方政府上報災情的‘潛規則’,夸大的災情更容易引起上級部門領導重視。”桃江縣一位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少數地方政府在趨利心態作怪下,往往會把無災說成有災,小災說成大災,為之后借災套取國家補助資金打下基礎。而多數流於形式的災情評估核查,又給虛報災情打開了方便之門。
“受災后,災情上報有嚴格的時間規定,超過了時間就不能再報了。”桃江縣民政局副局長曾學峰向記者介紹,災情發生后,各鄉鎮民政所必須在2小時內向縣民政局上報災情,縣民政局要在6小時內向上逐級報告。然后在48小時內進行兩次核實續報。
“截至5月15日,全縣倒塌民房46戶62間,直接經濟損失1800萬元……”這是記者在桃江縣民政局採訪時獲取的今年該縣受災情況的一組數據。桃江縣民政局社救股工作人員吳媛媛向記者反復強調,這些數據大部分還未經核實,隻供參考。
民政局提供的受災數據緣何與縣防汛辦的數據相差甚遠?對此,詹正雄解釋為,雙方各自獲取數據的途徑不同以及統計的對象存在差別。
按照相關規定,房屋倒塌等災情正式上報前,各級民政部門都要進行實地核查,那麼,桃江縣進行過核查嗎?採訪中,法治周末記者先后致電武潭、馬跡塘、鸕?渡、三堂街、大栗港、乍埠等鄉鎮人民政府,就5月12日房屋倒塌情況進行逐一核實,結果各鄉鎮答復稱,當天倒塌房屋的情況並不嚴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