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9日  星期六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應對危機挑戰,提升綜合能力

海倫·克拉克 

2012年05月19日07:43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當今世界,從整體來看,與以往任何一個時代相比,全球人口都更健康、更富足,並接受更良好的教育。盡管如此,現實卻仍然堪憂,各種危機和挑戰不斷出現。

我們應當在政治、社會、經濟、科技以及政策上及時跟上,以應對各種挑戰,而其核心是加強綜合應對能力。

自2006年以來,中國在全國范圍內逐步開展了綜合減災示范社區項目,並在去年首次發布了“關於加強城鄉社區綜合減災的指導意見”。同樣將災害看作對發展的根本威脅,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國際社會積極地支持中國開展減防災工作,將減貧納入災后恢復,並將減少災害風險戰略納入更廣泛的發展進程。

2000年,莫桑比克共和國遭受了風暴引起的洪水災害,導致800人喪生, 100多萬人民生活受到影響。2007年,莫桑比克再次遭受大規模洪水災害,死亡29人,對比前次的100萬,這次被迫遷移的人口為7萬人。莫桑比克第二次受災時,整個社會要有准備得多,受災的風險得以全面降低。

莫桑比克的經驗表明,如果整個社會能夠花時間從過去的受災經歷中吸取經驗教訓,那麼它就能夠更好地迎接未來。

應對能力也意味著,社會在應對災難時不失去社會原有的功能。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襲擊了印度尼西亞的亞齊省,導致大約40萬人喪命。2011年,相同規模的地震和海嘯襲擊了日本。日本受災最嚴重省份死亡人口是亞齊省的1/10,而其面積是亞齊省的兩倍。日本面對災難時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原有機構和組織的機能﹔而在亞齊省,社會原有的功能基本喪失。

要提升綜合應對能力,必須實現以下根本任務:首先是要對各種問題加以預防,輔之以明確的措施以減少社會脆弱性,並致力於維持社區、機構和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積極、有效、誠實、公平的治理模式是提升綜合應對能力的有效途徑,這一點無論對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均適用。各類機關機構,尤其是政府的治理架構與體系,為提升綜合應對能力提供了框架保障。

此外,國家綜合應對能力的提升必須以強大的社會凝聚力作保障,而社會的不平等、不公正則對提升綜合應對能力構成威脅。2007年,肯尼亞大選之后的暴力事件便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道理。

提升綜合應對能力的另一項重要舉措,是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當然,同樣離不開社會寬容性與對話機制,具體表現為各方面差異的和諧共存,以及社會與公眾間信任的建立,從而讓人們有一種歸屬感,激勵人們共同努力工作。

今年6月,世界各國領導人將在巴西裡約熱內盧齊聚一堂,討論可持續發展問題,並將著重討論綜合應對能力的提升途徑。提升綜合應對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不能一蹴而就。“裡約峰會”的召開將為我們提供一次絕佳的機會,保障已取得的成果,同時進一步推進平等、可持續的人類發展。

(作者為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署長)

(責任編輯:張東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