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日本沖繩的明朝移民

2012年04月28日16:22    來源:人民網-《環球人物》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600多年血脈相連   文化傳承始終不斷

    日前,在日本NHK電視台熱播的歷史專題片《琉球王國的秘密》中,出現了一個頗為令人驚訝的鏡頭。在電視節目中,一位叫做上江洲和男的沖繩老先生,拿出了傳承數百年的家譜,稱自己是中國人后裔。按照家譜,其遠祖為五代十國時期南漢白龍元年(公元925年)的狀元梁蒿。

    依上江的說法,梁蒿的后代在明朝受命出使,到達當時叫做琉球的沖繩,從此居住下來,在當地歷任高官,已經傳了20代。報道還稱,在沖繩縣首府那霸市的中國人后裔多達數百人,他們除了保存著家譜之外,還定期進行中國象棋比賽,並在春節舉行舞龍舞獅等活動。在他們的家中,有些還建有純中國式的假山庭園,以此緬懷自己的先祖。

    這一消息傳到中國,引發強烈反響。600多年間,這些中國人后裔如何繁衍生息?在歷史的進程中,他們發揮過什麼樣的作用?這些無疑都是頗為吸引人的話題。環球人物雜志特約記者查遍文獻資料,走訪多位專家,漸漸還原出沖繩中國人后裔那早已模糊了的面目。

    一批特殊的中國移民

    琉球國,最初是歷史上在琉球群島建立的山南(又稱南山)、中山、山北三個小國家的對外統稱。統一的琉球王國正式建立於1429年,其地轄有沖繩本島和宮古列島、八重山列島等屬島。琉球從明代起成為中國藩屬,歷代琉球國王均經中國冊封並向中國進貢。鴉片戰爭之后中國實力衰落,1879年琉球王國被日本兼並,設為沖繩縣。

    據考証,琉球群島的古代居民主要是南中國沿海地區的移民,但上江洲和男所說的“中國人后裔”並非這些人,而是那個時代一批十分特殊的中國移民,其移民的目的含有強烈的政治意味,這一特點是其它地方中國移民所極少具有的。

    日本學者惠隆之介在其作品《無人寫過的沖繩》中考証,這批移民的先祖是在明初洪武年間(1368年—1398年),作為使節來到沖繩定居的。1372年,明朝與琉球確定了宗主國關系,琉球人發現,與明朝的朝貢貿易可以獲得極豐厚的利益,而作為管理這種貿易和處理宗藩關系的明朝使團成員,也就合理地駐留在了沖繩。他們的首領都在琉球王國政府中擔任官職,其他人則聚居在沖繩本島外的久米島上。此后,因各種原因移居沖繩的中國人不斷聚集於此,使久米島的中國人群日益擴大,逐漸形成了“久米三十六姓”。

    在今天的沖繩地圖上,我們已經找不到“久米島”了。歷史上的久米島,又名浮島,與琉球王國首都首裡城隔海相望,距離僅有1公裡,是首裡通往外洋的咽喉之地。18世紀以后,泥沙淤積使久米島北部與沖繩本島逐漸相連,變成一個半島。而久米島上的久米村,則是“久米三十六姓”的集中聚居地。

    “久米三十六姓”的一些習俗帶有明顯的中國烙印,如秉承中國古代“同姓不婚”的傳統(而沖繩的普通百姓在19世紀前多有同村婚嫁的習慣,因此不少近親結婚),尊崇孔子,有祭孔的習俗。在沖繩提到“久米三十六姓”,得到的回答往往是“那是一些自視頗高的人”,他們的確在當地深有影響,今天的沖繩縣知事仲井真弘多即為“久米三十六姓”中的蔡氏后裔。

(責任編輯:墨言)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