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民辦大學何以立校

2012年04月28日10:52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民辦大學發展路在何方,這是牽動很多教育界人士的問題。日前筆者參加一個相關座談會,聽到有的與會者慨嘆“辦學資金不足”,有的抱怨“政府不大支持”,在他們看來,民辦大學前途好像是“一片渺茫”。
 
誠然,當前民辦院校面臨資金匱乏、政策玻璃門等亟待解決的諸多困難,但同時,面對既有約束條件,民辦院校也應該正視自身可能存在的問題,並切實解決,盡力擺脫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最近,京城一所民辦大學——中國邏輯與語言函授大學,迎來建校30周年。30年間,這所“沒有圍牆的大學”已累計培養了60多萬人,不少畢業生已成為所在單位的骨干,至今這所學校依然生機勃勃,勢頭不減。分析其成功走過30年的經驗,無疑可以為其它民辦院校提供一些借鑒。
 
一是辦學定位准。該校實施的是非學歷的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以培養會思維、會學習、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實用性人才為目標。創辦之初,人們對其定位曾有些擔憂,但沒想到每年報名參加學習的人十分踴躍。何以如此?這種辦學定位適應了人們渴望學習、更新知識的迫切需要。有需要就有市場,該校看到了這個需要,明確不盲目追求所謂的學歷教育,堅持以舉辦非學歷的成人繼續教育為主,結果越辦越紅火。
 
二是課程設置與社會需要吻合。在安排課程時,該校在調研基礎上,依據社會需求設置和調整。比如上世紀80年代,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迫切需要的文秘人員,他們就及時開辦了文秘專業﹔中央強調精神文明建設,推動各地群眾文化活動開展,他們就開辦了群眾文化專業。上世紀90年代,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培養大批具有創新意識和善於創新的人才已成為社會的迫切需要,他們就在全國率先開辦了創新思維專業,發起成立了我國首家創新研究所和創新學會,組織召開了“創新思維教育”、“創新與知識經濟”等主題研討會,率先在中央電視台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有關企業創新的節目等。正是由於有這種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精神,該校才能夠堅持30年不斷發展並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三是有一批專家學者做支撐。梅貽琦當年曾說:“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該校正是這樣,它是“沒有圍牆的大學”,但卻在建校初期就薈萃了一批國內邏輯學界、語言學界、教育界、新聞學界知名專家學者,並分別擔任名譽校長、校長或顧問。在體制上,學校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現任7名董事會成員中有6名董事具有正高職稱、1名董事具有博士學位,6名董事擔任過高校校級黨政領導或系主任職務,兩名董事為博士生導師,兩名董事分別擔任過教育部或北京市教委評估專家。這是一個腳踏實地、兢兢業業干事業的團體,他們不為名、不為利,不顧年邁體弱,一個心眼就是要把學校辦好。
 
從中國邏輯與語言函授大學的經驗可以看出,民辦大學並非無路可走,相反發展前景廣闊得很。關鍵在於你要找對了路,選准了前進的方向。同時還不被一時的風氣所擾,更不能一門心思期望多賺錢。如若那樣,那就難免“無路可走”了。( 劉國昌)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2年04月28日   第 08 版)
 
(責任編輯: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