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3月31日10:07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楊福家就任諾丁漢大學校長並主持畢業生學位授予儀式
楊福家(左一)為研究生畢業的鄧亞萍頒發畢業証書
楊福家執掌的諾丁漢大學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福家是學貫中西、享譽海內外的核物理學家,20年前任復旦大學校長。12年前,他創造了歷史,成為首個被任命為英國大學校長的中國人,並4次連任。近日,他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20年來,我一直在做一流大學夢,從國內做到國外,再做‘中外合作大學’的夢,最近又有了一流民辦大學的夢。今年溫家寶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要大力發展民辦教育,這更堅定了我的信念。”
一流民辦大學什麼樣
楊福家認為,一流大學不一定有大樓,但一定有大師,學生不一定交得起學費,但一定讀得起書﹔師生共進,教學相長﹔教出來的學生不但博學、優雅,而且懂得如何做人,是始終把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合格公民。最主要的是,當學生走向社會后會強烈地感受到:是大學改變了他一生!並學會了感恩,時刻想著回饋母校﹔成功后,不忘回報社會。
早在今年2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中南海主持召開五次座談會,聽取社會各界人士對《政府工作報告(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和建議時,楊福家對溫總理說,希望在我們國家建立一所一流的民辦大學。
對楊福家這一夙願,溫家寶十分理解。他希望將來興辦的高起點民辦大學不應只是一所。總理的話給了楊福家最大的鼓舞。他說:“我的發言不是憑空想,我和我的同道已經行動起來了,順利的話,明年暑假就應該可以招生。”
民辦大學不該是附屬品
楊福家說,美國之所以是頭號強國,根本在於它是頭號教育強國。在它的教育體系中,民辦教育佔了極重要的地位,頂尖大學前20位都是民辦大學。《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顯示,到2010年,中國民辦高校已有676所,佔普通高校的24.83%,在校學生477萬,佔在校生總數的17.22%。
民辦大學對國家的貢獻越來越大,但它的地位卻與之不相符。楊福家分析道:“現在的民辦大學把‘三本朝二本走,二本向一本跑’作為一種追求,招收一本生的高校是一流的高校,二本是二流,三本是三流。造成這一錯誤傾向的根源不在民辦高校,而在有關部門對高校的不適當的分類。”
他說,現實是三本學生總感到“低人一等”,這違反了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則,也違背了育人的根本理念。我主張取消一本、二本和三本的分類方法。凡是能使學生找到自己火種的學校,能使大多數畢業生感到改變了自己生命軌跡的學校,就是高水平的學校。
做人第一修業第二
在楊福家看來,一流民辦大學之所以有著最強的生命力,在於其深刻認識到育人是教育的根本,因為“人的素質培養遠比技能培養重要”。
一位畢業於斯坦福大學的華裔教授的話令楊福家難忘:“這是一所篤信素質教育的大學。所有本科新生都要學習一門為期一年、名為‘文化、觀念和價值觀’的課程。對於其它以培育專業人才為導向的學校來說,花一年的時間閱讀文化經典或許被看成浪費時間,但我認為這是我的大學生涯中最精彩的部分,因為我們都深刻地認識到:‘做人第一,修業第二’。”
耶魯大學校長萊文告訴楊福家,耶魯基金庫中雄厚的資金主要是校友捐贈的。一位中國學生畢業后事業有成,就給母校捐贈了巨額款項。有人責問他為什麼不把錢捐給中國高校?他回答說:“是耶魯改變了我的一生!”
令楊福家難過的是,他擔任復旦大學校長7年中,幾乎沒有多少校友捐錢給母校,倒是每年的畢業生中有不少學生離校前非但不感恩學校多年的培養,反倒是怒砸東西,看上去十分解恨。
這種強烈的反差更堅定了楊福家在中國辦一所一流大學的決心。盡管這位儒雅、自信的教育家已是76歲高齡,但他依然老驥伏櫪,壯心不已。
依托住宿學院實施博雅教育
從1996年第一次參加“國際大學校長協會”會議並當選為執行理事,到2001年獲任英國諾丁漢大學校長,世界為楊福家開了另外一扇窗戶。從諾丁漢到哈佛、耶魯,從普林斯頓到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學院,在幾乎踏遍了世界頂尖名牌大學的校園以后,他發現,國際一流大學之所以能把育人貫徹始終,不僅在於實施博雅教育,還在於有科學的載體,那就是住宿學院。
楊福家說,住宿學院和我們的學生宿舍不同。在那裡,學生和一批被聘為導師的資深教授同院而居,同桌而食,經常聆聽不同領域的講座,隨時能與名師討論任何問題。有深厚學養的導師每天為學生零距離答疑解惑,引導年輕人發現自我,尋找頭腦中的火種,並使不同的火種質疑、碰撞。導師視學生如子弟,學生視導師如良師益友。“在我訪問過的住宿學院的首席導師家裡,看到一個巨大的冰箱,裡面可擺放幾百份三明治,以方便登門拜訪的學生。”
盡管和世界一流大學相比,中國的大學存在很大差距,但楊福家認為,隻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育人盡心盡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由表達、敢於爭辯、追求真理的品格,我們的一流大學一樣可以教育出“全面發展的人,站在巨人肩上的人”。
為此,楊福家心目中的師資隊伍已經瞄向了下列人群:國內外具影響力的知名學者﹔離開領導崗位、熱愛教育且有專業修養的黨政官員﹔中國駐外使領館的外交官(退休的大使、總領事等)﹔經濟、科技、文化和企業界及其它領域的成功人士﹔各領域領軍人物﹔兩院院士﹔國務院參事和中央文史館館員中的知名學者和學術大家。(本報記者 任 濤)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2年03月31日 第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