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4日  星期四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旅蒙華僑協會會長:蒙古華僑用團隊精神擁抱成功 

2012年05月24日10:12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記者在蒙古飛往北京的飛機上巧遇蒙古國中華總商會名譽會長、旅蒙古國華僑協會會長白雙佔,他1958年出生在中國內蒙,1959年就隨父母到蒙古國尋找伯父,他的伯父1945年跟隨蘇軍和蒙軍到蒙古,參加過抗日。他就讀於蒙古華僑學校,從小受中國文化的熏陶,讀過《孫子兵法》、《三國演義》等中國兵家書籍。

白雙佔介紹說,旅蒙華僑史大致分為四個階段,由四代華僑組成。第一代華僑在民國初年蒙古獨立前從山西、河北等地來蒙做皮毛生意並留下來的﹔第二代華僑是1945年蒙蘇聯軍從中國撤軍時,順帶一批東北年輕人來蒙做建筑工、開飯館、做小買賣﹔第三代華僑為1956年來蒙“淘金”的一批中國人﹔第四代華僑為上世紀90年代的新移民﹔如今蒙古華僑已進入第六代了。

“蒙古華僑好比是一個團隊,孫子說要上下同欲,團隊能否抱團,關乎團隊的存亡,這是孫子的道,我們蒙古新老華僑就是靠孫子的團隊精神擁抱成功”。白雙佔說,旅蒙古國華僑協會成立於1952年,是旅蒙華僑唯一的僑團組織。目前旅蒙華僑共約2300余人,僅佔蒙古國總人口約1%。我們蒙古華僑圈子很小,不是沾親就是帶故,有利於抱成一團。

白雙佔接著說,為了提高旅蒙華僑的文化水平和整體素質,華僑協會於1964年創辦了旅蒙華僑子弟學校,教授漢語,傳播中國文化,許多華僑子弟在僑校讀過《論語》和《孫子兵法》,學到了中國人的智慧。48年來,僑校共培養出數千名優秀畢業生,為提高華僑的文化素質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團隊間逐漸形成的“道”,預示著團隊的未來。白雙佔認為,孫子所說的“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這對華僑團隊同樣適用。我們蒙古華僑人數雖少,但很優秀,是有謀略、有意志、有勇氣的,在各種惡劣的環境下,成就了不屈不撓的性格。僑胞之間非常團結,傳承了中國人的美德,和居住國人民一起,同守藍天白雲。

白雙佔對記者說,當蒙古華僑進入第六代時,華僑的文化素質和生活質量大大提升。原來華僑大多聚居在蒙古首都市中心區名為“一百戶”的地方,現在大都搬到博格達小區,分散到不同的樓房中,要發揮“抱團精神”,我們華僑協會的擔子更重了。

對此,我們每月印發免費報刊,發送到烏蘭巴托30多個華人單位、中國餐館、華人旅社,與廣大蒙古華僑華人定期交流,為他們服務,排憂解難,你事我事,事事關心,彼此守望,互相照應。

白雙佔告訴記者,目前,中國大陸和港澳台在蒙古國注冊的兩千多家企業,成為中國在蒙投資貿易的主體。蒙古國市場就像一朵“帶刺的玫瑰”,新僑經濟在蒙發展既面臨良好機遇,也面對嚴峻挑戰。於是,我們把加強與蒙投資的華資企業廣泛聯系,加強新老華僑的團隊建設作為僑協的重要使命。

白雙佔表示,如今走在烏蘭巴托的大街上,每天都能見到新來的中國人。在烏蘭巴托市內有100多家中餐館,生意非常火爆。烏蘭巴托新建的大量樓房,許多是新僑建筑企業承建的。近年來新華僑創辦了建筑建材公司數百家,其中新華僑投資的磚廠就有一百多家。蒙古的新老華僑,正在用孫子的智慧在蒙古高原擁抱新的成功。

(責任編輯:趙磊)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