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王小波去世15年:曾經很孤獨 不被主流文壇認可【3】

2012年04月11日17:35    來源:國際在線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孤獨:那個時代理解他的人比較少

  2012年的一天,李銀河翻筆記本,無意中發現了王小波一段寫給她的文字。王小波寫,之所以愛她,是因為她對他“那種山呼海嘯的響應”。

  “那個時代,理解他的人比較少,”她說,“一個人在想象的世界裡跋涉,王小波的內心非常孤獨”。

  哥哥王小平在王小波幼年的時候就發現了他身上的這種孤獨感。去接王小波時,幼兒園老師甚至問他王小波的智力有沒有問題,因為不同於同年齡孩子的活潑好動,王小波常在籬笆根底下一蹲就是半天,“不言不語,呆呆地往外看”。“他的思想常定格在一個東西上,然后就陷入冥想,中斷了對外界的反應。”王小平在自己的文章中寫道。

  多年后,王小波在隨筆中引用安徒生的話——人文的事業就是一片著火的荊棘,智者仁人就在火裡走著。“他是把塵世的喧囂都考慮在內了,我覺得用不著想那麼多。用寧靜的童心來看,這條路是這樣的:它在兩條竹籬笆之中。籬笆上開滿了紫色的牽牛花,在每個花蕊上都落了一隻藍蜻蜓。”

  1996年4月,王小波開始為南方周末寫專欄。“我跟他臭味相投,都是自由主義的理念,而且他的文筆很幽默,所以選了他。”當時的編輯鄢烈山說。具體約稿事宜由何保勝負責。很多人告訴何保勝王小波很木訥,但熟悉之后,他發現王小波很願意說話。兩人有時在電話裡一說就是一個小時。

  當時已經寫出多部小說的王小波名氣不大,卻因為獨特的文風和視角受到青睞。專欄版面每個月隻能發四篇學者文章,他有時一人就獨佔兩篇。陸續發表的專欄文章,包括《有關“偉大一族”》、《從Internet說起》、《我看文化熱》、《極端體驗》……

  “看他的文字,第一,他是一個內心很孤獨的人。第二,他也是能耐得住這種寂寞的人。”何保勝回憶。他認為,王小波后來受到大眾歡迎,與在南方周末發稿的這段經歷有很大關系。

  在《從Internet說起》中,王小波表達了對文化審查的反感。他寫下了一段話:“五十多年前,有個德國的新教牧師說:起初,他們抓共產黨員,我不說話,因為我是亞利安人﹔后來他們抓天主教徒,我不說話,因為我是新教徒……最后他們來抓我,已經沒人能為我說話了。”“這段話后來被用濫了,但我最先是從他這裡看到的。”何保勝說。

  1996年,標志著中國民族主義情緒升溫的《中國可以說不》出版,王小波寫了一篇名為《百姓 洋人 官》的文章,批評書中煽動的民粹主義。文章見報后,編輯部收到了許多謾罵信,作者多是“所謂的民族主義者”。何保勝問王小波是否轉給他看,王小波說,不用了。

  “對他來說,首先,我是一個有思想、有立場的人。其次,你接不接受我,我不是很在意。”

  一年后,王小波去世。在他死后,華夏出版社的《時代三部曲》才出版。不同於此前《黃金時代》單行本出版時的歷經波折和銷量冷清,《時代三部曲》一時洛陽紙貴。有評論家認為,鐘潔玲回憶,在2001年底合約到期前,《時代三部曲》加印約十多次,印數約20萬冊。此外,盜版更是難以統計。后來無名小輩向花城出版社投稿,都說自己像王小波,希望出版社能採納。

  王小波逝世10周年,李銀河去了他在雲南插隊的弄巴農場,那是她第一次去那裡。農場的庄稼地裡種著大片甘蔗,知青老屋的牆上是斑駁的“忠”字和毛主席語錄,而他小說中的14隊、15隊,“真的都有”。

  王小波舊居不遠處就是波光粼粼的南宛河。重病中的王小波,曾被同樣生病的同學半拽半拖淌過河送往醫院。李銀河在南宛河邊一個人坐了坐,內心有些感傷。

  她和當地人交談。很多人不知道王小波成了名人,一直認為他只是一個普通知青。(拾年)

 

(責任編輯:李理、知竟)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