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4月20日09:28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怕孤獨或許是天生的。深入骨髓的群居性決定了人總在尋找同伴的溫暖。這種尋找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體現了出來。從小到大,誰沒參加過形式各異的興趣小組?浪漫的大學校園裡,五花八門的社團是多少人心中不滅的回憶。
對於漂洋過海踏上異國土地的華人而言,尋個名目聚在一起,聽聽鄉音,聊聊鄉事,慰藉一下思鄉之情,是再自然不過的一種選擇。所以,無論在世界的哪個角落,有了華人就有了華人社團,這樣的說法可謂一點兒都不夸張。
隨著越來越多國人走出國門,海外華人社團自是蓬勃發展起來。同鄉會、商會、和平統一促進會、友好協會等歷史悠久,乒乓球協會、高爾夫球協會等專業協會也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了尖兒。
眾人拾柴火焰高,道理人人都懂。對海外華人而言,各種社團不僅給了他們一種溫暖的歸屬感,也讓他們得以在專業領域互通有無,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社團讓他們在自身利益遭到外力損害時,得以團結眾人之力維護自己以及華人群體的權益。社團也讓他們可以站在一起共同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無論是“南非華人警民合作中心”,還是法國巴黎美麗城大游行,無論是智利大地震后的積極捐款捐物,還是意大利羅馬的萬人和平大游行,沒有華人社團的穿針引線組織奔走,就沒有這浩大的聲勢,也不會有華人的聲音,更不會讓世界看到海外華人積極向上的形象。
當然,前進的路上有鮮花必然也有荊棘。海外華人社團的發展不是沒有問題。遇見回國開會的僑胞,名片上通常都會有一長串的名銜,各種協會的名稱看得人有些雲裡霧裡。海外華人社團的名目繁多由此可見一斑。很多社團的名號也越來越大,卻是徒有虛名。更有些地方的社團內部矛盾重重,遇事根本無法形成共識。
如果把海外華人比作一個巨大的有機體,各個華人社團就好比是一個個的小細胞。隻有這些小細胞真真正正地做實事,整個機體才可能有活力。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2年04月20日 第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