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王小波去世15年:曾經很孤獨 不被主流文壇認可

2012年04月11日17:35    來源:國際在線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十五年前的4月11日凌晨,作家王小波因心臟病辭世,時年45歲。

    他的最后一篇稿子給了南方周末。此前,王小波一直用傳真向南方周末編輯部傳稿,但那一次,編輯何保勝收到的傳真上一片空白,第二次同樣如此。“這事兒太詭異了。”給王小波打電話,第三次收傳真,何保勝終於看到了稿子。

  不久,他聽到了王小波去世的消息

  王小波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殯儀館舉行。《時代三部曲》的編輯鐘潔玲在現場看到,靜臥的王小波遺容安祥,額上有一塊褐色的傷痕。

  “據說,他是獨自於郊外的寫作間去世的。被人發現的時候,他頭抵著牆壁,牆上有牙齒刮過的痕跡,地上有牆灰,他是掙扎了一段時間,再孤獨地離去的。” 鐘潔玲后來寫道。告別儀式上,她沒有看到一個中國作家協會的成員、一個小說家。

  異類:一直不被主流文壇認可

  “迄今為止,我隻聽到河南小說家李洱夸過王小波,”鐘潔玲告訴記者,“記得山東作協主席張煒就認為王小波的作品不好,是市場化的,但他又補充:‘人都死了,不要去說人家的不好了。’我以為,他是真心認為王小波作品不好的。”

  王小波一直未得到主流文壇的認可。王蒙認為王小波很有思想,但他坦承王小波的小說自己沒讀完,因為風格不大對胃口。

  李銀河認為,王小波跟主流文壇完全無法對話。“教育、宣傳、意識形態灌輸……過去官方認為文學是有功能的。它是革命行軍時的啦啦隊,或者《放下你的鞭子》、《兄妹開荒》那種(宣傳武器)。而王小波說,這種‘灌輸’想法本身就讓他渾身起雞皮疙瘩。”

  王小波與李銀河戀愛時,這個性格敦厚、懶散的高個男人告訴她,“我要試著創造一點美”。“文學在他的心目中,也是要創造出一些無中生有的美來,跟他們(“文以載道”型作家)完全不是一回事。”

  因為這個緣故,寫作散戶王小波並不欣賞主流文學界。一次,何保勝告訴他,中國作家協會正在北京開會。他不屑地說,難怪看到住附近的××(一個著名詩人)一早就睡眼惺忪地挂著代表牌,“傻×烘烘地出來晃”。

  當時的作協主席是九十多歲高齡的巴金,后又增選了一個副主席。“選一個小的,免得(年紀太大)當不了幾年就死了。”王小波在電話那頭口無遮掩。

  王小波似乎天然地不適應體制。1988年以“海龜”身份從美國歸來后,他當了六年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的講師,卻最終離開學校,成了一個沒有身份的人。

  “在大學當老師,雖然課不多,還是覺得太受打擾,寫作斷斷續續。讓他去干一個他一點都不喜歡的事情,對他來說太痛苦了。”李銀河說。

  如果王小波去參加“兩會”,會是什麼樣?前些日子,有人在王小波貼吧問。“簡直等於殺了他。”李銀河說。王小波是很抵觸開會的人,一到這種場合就如坐針氈。他曾被拉去一個雜志社開研討會,領導講話后,輪到他發言。一上台他就天馬行空地說起自己在美國時,學校有一個老師是印第安人,臉上畫著油彩來上課。這些話與會場氛圍格格不入,人人聽得目瞪口呆。

(責任編輯:李理、知竟)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