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2日15:27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編者按:過去三十多年特別是最近十年中,改革開放持續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在這一進程中,一個個經濟特區、新區、開發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社從即日起,陸續推出一組特稿,重溫浦東、深圳等先行者曾經的激蕩歲月,梳理新的改革探索,蠡測未來的方向,敬請垂注。)
清晨,“東方曼哈頓”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內在一片繁忙中蘇醒,500多家中外金融機構、証券、期貨、產權、鑽石交易中心內,滴滴答答的機器聲與工作人員的忙碌腳步聲相互交雜﹔而在東方明珠、環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廈下,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正排隊等待登上這三大“上海高度”飽覽風景。
與此同時,生物醫藥、軟件、微電子等行業的白領、高級技術人員,從上海市的各個方向涌入張江高科技園區,投入緊張的研發工作。而名牌箱包、食品、奢侈品等,也在源源不斷地從世界各地運達外高橋保稅區,繼而轉運往中國各地乃至整個亞太地區。
這就是上海浦東新區——中國首個國家級新區,享譽國際的中國“改革樣本”,從農田中奇跡般崛起的國際金融中心。
對於浦東這塊地方,上海早年有句民諺常被提及:“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二十多年前,站在浦西的外灘看浦東,這裡還是充滿田園風情的阡陌農田。
1990年4月18日,國務院正式宣布開發開放上海浦東,奏響了中國新一輪開發開放的號角,提出“以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盡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
親歷浦東改革的上海浦東改革與發展研究院院長萬曾煒回憶,如今炙手可熱的“東方曼哈頓”,當時僅僅是工地和農田﹔而生活在這裡的居民,則是緊挨著黃浦江生活的船民。
“他們生活得很簡單,也很原始。”萬曾煒記得,為了開發陸家嘴金融貿易區,他跟隨時任上海市副市長的趙啟正前往船民聚集的陸家嘴一帶黃浦江邊進行實地調研,“船民們就在江邊搭個簡易小棚子,一家人生活在裡面。”看到這樣的生活狀況,趙啟正當時都忍不住落淚。
就是在這樣毫無基礎的“基礎”之上,代表中國市場化改革的浦東開發開放大幕逐漸開啟,陸家嘴從農田中迅速“長高”,一棟棟摩天大樓相繼落成。中國的房地產、資本、証券市場等金融市場要素的改革,也紛紛在此起步。
然而,改革之路並非一帆風順。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受此影響,熱火朝天的浦東開發突然遇冷:經過幾年的開發,浦東大量寫字樓、住宅相繼落成,卻缺乏買家,無處營收。
於是,唱衰中國改革的外界輿論稱,耗費巨大人力物力的浦東在唱“空城計”。
萬曾煒回憶說,當時甚至有些外國公司人員跑到他的辦公室,要求退房。而趙啟正回應這種傳聞時說,中國聰明的母親給孩子做衣服時都會把袖口加長,以便來年還能再穿,“趙啟正當時告訴他們,陸家嘴的房子暫時空置,就是聰明母親給孩子做的長袖衣服”。
事實証明,這的確是個聰明“母親”式的決定。如今的浦東早已是寸土寸金。海內外金融機構、世界知名企業都以能在陸家嘴擁有一席之地而自豪。
“深圳是面向香港的,珠海是面對澳門的,廈門是面對台灣的,而浦東是面向世界的”。1991年鄧小平在上海過春節時對浦東的這番論述,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
22年過去,阡陌之中成長起來的浦東新區被外界譽為進入中國經濟的大門,打開中國市場的金鑰匙,連接中國與世界經濟的橋梁。成為首屈一指的國際金融中心,是這塊熱土上的新夢想。
“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浦東還有充分的余地。”萬曾煒認為,正是因為在農田之上“零基礎”開發,浦東自開發之初就規劃將產業帶相對隔離,現在浦東的金融貿易區、高科技園區和保稅區互相分離,這讓浦東在未來的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依然富有潛力。
2005年6月批准成立的上海浦東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還是中國第一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重點是政府職能的轉變,希望把經濟體制改革與其它方面改革結合起來,探索並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意味著從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總體布局出發,探索新的歷史條件下區域發展的新模式,由此揭開了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的新時代篇章。
中新社記者 陳婷婷 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