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禮券回收成腐敗滋生產品 “卡券腐敗”隱蔽性更強【3】

2012年10月11日08:51    來源:《浙江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重拳:實名購卡 名存實亡

購物卡在給我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已經逐漸形成一條灰色利益鏈條,從所謂的人情往來演變為赤裸裸的腐敗現象。

實際上,對“卡腐敗”現象的出現,相關部門並沒有忽視。國務院就曾出台規定,明確指出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國內公務活動中不得贈送和接受禮品,對接受的禮品必須在一個月內交出並上交國庫。近幾年,國務院也一再強調,對收送各種有價証券、支付憑証和商業預付卡的,要按照收送同等金額的現金處理。可是,隱蔽的“卡腐敗”始終沒有得到遏制,反而有增長之勢。

為規范商業預付卡(購物卡)的管理,去年6月,國家工商總局等七部委聯合出台的《關於規范商業預付卡管理的意見》中明確規定,實行購物卡實名制,不記名商業預付卡面值不超過1000元,記名商業預付卡面值不超過5000元。

記者走訪杭城一些超市、商場發現,購卡登記基本上都有做,但對登記信息的真偽並不核實,而且隻要顧客購卡,發票內容可以開為“辦公用品”等,購物清單則任由自己寫,對方負責提供蓋好章的空白紙。

“購卡登記在實際操作中可以說是名存實亡,根本無法防止‘卡腐敗’。”一位業內人士說,這些卡作為禮品送出后,轉手給回收店則更加容易,隻要確認卡不假,再多也來者不拒,從而形成一條腐敗鏈。山東省臨沭縣人民檢察院查辦的13起受賄案件中,其中最多一人收到購物卡45張,累計金額11萬余元,最少的收了13張,累計金額為4萬余元。

前瞻產業研究院研究員吳朝瑜認為,禮品回收市場的興旺發達,既給“禮品”變為“現金”找到了出路,又為下一位送禮者找到了省錢的門路,這個市場巧妙地“鏈接”了供需雙方,“服務”了供需雙方。從反腐的角度看,禮品回收市場是一個畸形的市場,而且還具有“洗錢”的功能。

專家認為,遏制“卡腐敗”,一方面,有關部門要加大對購物卡等各類有價証券、支付憑証和商業預付卡行受賄犯罪的查處力度﹔另一方面要進一步規范卡的出售、流通、轉讓等環節,像銀行一樣,每個環節都需身份認証,讓其置於可查可控范圍﹔此外,黨政機關也要加強廉政教育,加大對贈送和收受購物卡違紀現象的打擊力度,消除行受賄者思想上的誤區,依法依規追究相關責任。

專家觀點

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副院長王敬波:從送禮券到回收,實現了一個轉化過程,實際上是腐敗的滋生產品。當前,這種交易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經異化為不正之風的一種表現形式,這種風氣在社會上愈演愈烈,對整個社會的正當交往起到不好的引導作用。因此,靠單獨出台一項制度很難根治,隻能完善我國反腐倡廉整體的體制機制建設,才能徹底杜絕這種現象。(記者 廖小清 通訊員 方蕾 王東)

(責任編輯:夏麗娟)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