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禮券回收成腐敗滋生產品 “卡券腐敗”隱蔽性更強【2】

2012年10月11日08:51    來源:《浙江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10月2日上午,陳平攬了筆大生意——8萬元購物卡。“這個人看上去格外小心,以前從沒來過,雙方清點好卡、轉入賬后立即就走了。”陳平記憶猶新,“這種人多半來源不正當,而且基本上不會固定賣給一個地方。”由於對方卡值較大,陳平還給了對方優惠價,以9.6折成交。

“以前,煙酒禮品回收比較火爆,現在不時興了,這些天隻收了少量的高檔香煙。”究其原因,陳平認為,現在過節都送購物卡了,“煙酒回收已經‘退居二線’,購物卡‘唱主角’了。”

在杭州環城東路、保俶路、體育場路,記者走訪了多家回收店,問及對方生意如何,得到的答案都是“火爆”!

實體市場熱鬧,網絡上的禮品回收同樣紅火。記者點開杭州一家知名論壇,發現這裡的回收生意也是供需兩旺。據陳平透露,一些回收店甚至每天給網站好幾百的廣告費,以便將回收帖子置於突出位置,招攬生意。“其實,這段時間,就算花幾千元錢打廣告,也不會虧的,生意好著呢。”

那麼,如此多的卡哪裡來呢?一位業內人士分析,像一些單位逢年過節給員工發卡或券,一般在幾百元不等,這些人基本上會自行消費,因為到回收店打折兌現劃不來,但從現在越來越火爆的回收市場看,其背后有著巨大的市場,隱藏著一條灰色的產業鏈。

有調查指出,當前禮品回收行業的主要貨源,以某些掌握權力的國家公職人員和企業主等高收入群體為主,而普通市民則難有“過剩”的禮品折價清貨。

貓膩:小小卡片 暗流洶涌

每逢節假日,形形色色的送禮者就會活躍起來,節日送禮已成為一種風氣。臨近長假時,記者在一些部門走訪時發現,一些機關單位外停著的外地車比平時更多了。

“有的人看上去好像是來辦事,實際上是來送禮的。”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保安告訴記者:“表面上看,他們並沒有拿著禮品袋,只是拎著公文包,其實包裡都是各種購物卡或代金券,如今拎東西送禮已經OUT了,既不好看,有的領導也不喜歡。”

這位保安還發現一個變化:以前,節假日前夕,保安室裡都會堆滿各種禮品,等收禮者來取﹔現在,大包小包的禮品變少了,裝著卡片的信封變多了。

杭州大廈一位名牌包專賣店的女店員告訴記者,假期都是銷售的旺季,也是用卡消費的高峰期,“買卡的人不會花,花的人不會買,這個道理誰不明白。”記者走訪發現,確實如店員所言,用商場消費卡購物者大有人在。

一則經典廣告詞衍變而來的順口溜在假日裡廣為流傳:“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隻收購物卡……”因為不管是超市、商場,還是煙酒店,亦或副食品店、水果店等,幾乎所有稍微大一點的店鋪,基本上都有購物卡或代金券。

“現在大家生活好了,送什麼比較難把握,還是送卡好,想買什麼就買什麼,不買還可以兌現,大家都比較喜歡。”林先生在杭州慶春路一家大型超市裡買了一疊面值200元的購物卡。

“提著東西送禮多不方便,小小一張卡,面值自己選,多方便。”陳平告訴記者,有些人覺得上門送禮會尷尬,甚至還會用郵寄的方式,不留姓名和地址,收禮人想拒絕都難。

據北京市一家檢察院的一項統計,購物卡賄賂案件佔到了該院立查行受賄案總數的83.3%。這表明,在大量卡券的“清倉”與“套現”的過程中,往往又伴隨著曲線賄賂、公家買單、洗黑錢等灰色行徑。據知情人透露,現在反腐打擊力度越來越大,社會也更加公開透明,送物易被人看到,送錢會涉嫌行賄,而送卡或券這種變相的行賄最受歡迎。雙方把這當作人情往來,而且,購買卡和券既無需實名,又可以開“辦公用品”等各種名目的發票。

(責任編輯:夏麗娟)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