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9月19日13:32 來源:《北京日報》 手機看新聞
“真人圖書”袁珊珊向讀者講述自己“一個人去非洲做義工”的故事。孫參攝
周六的南京師大校園,有人盤腿坐在草坪上,一邊享受午后陽光一邊閱讀﹔有人則坐在敬文圖書館內,打開一本本“真人圖書”,聽著他們講述自己成長中的喜怒哀樂,分享青春的生命體驗。“真人圖書館”創辦者韓瀲是該校2011屆畢業生,去年她曾致信南師大校長宋永忠,訴說建立這個另類圖書館的想法,得到了校長及校圖書館的大力支持。
“如果有天堂,天堂應該就是圖書館的模樣。”這是著名文學大師、曾任阿根廷國家圖書館館長的博爾赫斯的一句名言。如果說傳統圖書館給人以書山巍峨、學海茫茫之感,“真人圖書館”及其“真人圖書”,則讓讀者充分感受到了知識的人格化和情感化。除了南京師大版“真人圖書館”,今年以來還有廣東順德、北京海澱區五道口先后開展了這種先鋒試驗。
免費閱讀他人人生
南京師范大學“真人圖書館”開館,這個圖書館裡的圖書都是活生生的人,他們以自己的個人經歷為主要內容,與讀者分享,講述自己的故事。
9月15日到場的11位“真人圖書”,有跨界研究拿下數學、應用數學、計算機碩士三學位,數學、歷史博士雙學位的南京大學高數老師吳朝陽﹔有用13天搭了25輛順風車,走了3700多公裡,從南京到烏魯木齊,沒花一分錢的南師大校友胡蓓蕾﹔有高考狀元、防艾義工、募集百萬慈善贊助建立基金會的南京大學學生侯印國﹔有圖書銀行創始人、助念網發起人、南京師范大學校友杜亞明……
“閱讀”一本真人書,就像是一場小型的演講,類似“真人書友會”。每個人都有一段特殊人生經歷,與他們面對面交流,不亞於讀一本內容深刻、故事生動的書,甚至能讀到很多其他書中所不具有的生活體驗和人生細節。
知識還能這樣汲取
“真人圖書館”起源於北歐,並非是真的圖書館,而是用活動的方式在各地舉辦,通常是以校園內或圖書館內為主要場所,有時則搭配嘉年華會、校慶等活動。
目前,這些被“借閱”的人男女老少都有。“真人圖書館”的發展已超過10年,這些“書本”的內容也更多遠化,從早期的受歧視者,到現在加入更多令人好奇的職業,例如記者、警察、殯葬業者、政治圈人士等。
應當說,“真人圖書館”走進高校,帶給我們的啟示是,知識還可以這樣汲取。最為傳統的知識汲取方式,莫過於口口相授心心相傳。在網絡閱讀成為時尚的年代,數學閱讀增長迅猛,快節奏的生活衍生了快閱讀、淺閱讀、功利性閱讀等病症,信息碎片化、思維碎片化、思想碎片化表征愈益明顯。尤其是不少以搜索工具獲取知識為主要方式的現代人來說,“來也匆匆、去也沖沖”的知識抽水馬桶化,帶來了記憶萎縮、知識掌握不牢固的浮躁毛病。“真人圖書館”以一種逼近傳統的方式,讓我們把注意力從紙張、網絡、電子書的海量信息中轉移開來,面對面地與“人”做知識交流、文化互動、角色體驗的互換。知識不再是蒼白的符號,它也有了人格、有了情感、有了溫度。
每個人都是一本書
從某種意義上看,每個人都是一本書,每個人的生命章節裡都有值得別人閱讀和思考的細節。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似乎日益疏離,很多人終日沉浸在網絡空間“讀”知識、“讀”新聞、“讀”八卦,費盡心力“挑讀”能夠愉悅自我、方便自己學習工作生活的工具性內容,卻疏忽了人際社會裡至關重要的“讀人”,不注重別人感受,缺少與親人和鄰裡同事的交流。“真人圖書館”對高校最大的貢獻是,你完全可以以人為本打造人格化的知識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