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3日  星期一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匯豐銀行理財跌得慘 產品變身“奪命金”【3】

2012年04月23日10:41    來源:《錢江晚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客戶的錢為何總是成獵物

如果說國內基金公司的QDII產品因為起步晚、經驗不足,發生虧損還情有可原的話,那麼,在境外有著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歷史的外資銀行QDII產品還屢屢巨虧,實在有點匪夷所思。

要知道,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后,從2009年開始,道瓊斯指數已連續3年上漲,今年累計漲幅又達到6.11%﹔今年4月初,道瓊斯指數最高曾達到13297點,超過了2007年底時的收盤點位。

入市時間不佳是大部分QDII產品的一大硬傷。作為專業理財團隊,眾多QDII卻是在市場最瘋狂的2007年和暴跌開始時的2008年紛紛入市,缺乏清醒的頭腦。最遲成立的兩隻銀行QDII產品成立於2010年4月7日,此后的兩年中,銀行幾乎終止了新的QDII理財產品的發行,又錯過了抄底的好機會。

面對系統性風險卻缺乏應對措施,則是QDII最被投資者質疑的致命傷。面對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和持續發酵的歐債危機,QDII們卻沒有及時止損或大幅降低倉位。

為了吸引客戶,過分強調以往業績,卻“回避”投資風險,則是QDII對客戶未能盡責的另一表現。如匯豐銀行的兩款QDII產品,在2007年的宣傳資料中,突出了產品過去幾年的輝煌業績,對風險的提示卻有意無意地放在很不顯眼的位置。而在網站最新的產品介紹中,則已經把投資風險提醒放在頁面上端最醒目的位置。

因此,對投資者來說,在選擇QDII產品時,千萬不要被其過去的迷人業績蒙蔽了雙眼,不要盲目迷信洋品牌,而是要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對其投資去向或投資主題、風險控制能力(如是否保本、虧損達到一定比例自動清盤)有比較清楚的了解,如果選擇的QDII產品只是投資中資股,那還不如直接投資A股或境內的基金,何必繞個彎路,再額外承受匯率變化帶來的損失?

(責任編輯:張東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