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4月23日10:41 來源:《錢江晚報》 手機看新聞
500萬元的虧損 原因是匯率和投資損失
那麼,嚴先生反映的兩隻QDII產品,業績表現真的有這麼差嗎?
打開匯豐銀行的網站,在投資理財產品表現中,可以看到,最近5年(至今年1月底)匯豐中國股票基金的累積回報(按美元計算)為5.6%,遠遠跑輸同期基金基准36.9%的回報率。其中2008年至2011年每年的回報分別為-53.8%、57.1%、0.9%和-20.4%,今年1月份的投資回報為10.8%。霸菱香港中國基金最近5年(至今年2月底)的累積回報為23.4%,略遜於同期基金基准36.6%的回報率。2008年至2011年每年的回報分別為-54.2%、 64.2%、2.1%和-19.5%,今年頭兩個月回報率為15.8%。由於嚴先生是2007年下半年買的基金產品,當時股市正處於歷史高位,因此損失也更大。但即使這樣,淨值被腰斬也令人意外。
實際上,由於兩隻基金均按美元計算,因此,購買基金的投資者還要承擔匯率變化帶來的風險。嚴先生記得,2007年下半年購買基金時,1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中間價在7.6元左右。而目前1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中間價是6.3元左右,至今光是匯率變化帶來的損失就將近18%。
讓嚴先生難以接受的是,無論基金的業績表現好壞,基金的管理費卻旱澇保收。資料顯示,匯豐中國股票基金每年的管理費為1.25%,霸菱香港中國基金每年的管理費為1.5%。按嚴先生的投資比例,第一年繳納的管理費就達14.25萬元。預計5年的管理費在50萬元左右。
以此估算,嚴先生投資的兩隻QDII產品,在不到5年的時間內,有一半左右的損失是由匯率變化和基金收取的管理費造成的,另一半才是基金業績變化帶來的投資損失。
投資海外遭遇滑鐵盧基金QDII八成虧損
目前的QDII產品中,包括銀行QDII產品、基金和券商的QDII產品。從他們的表現來看,業績分化比較明顯,其中不少虧損嚴重。
由於QDII主要投資於海外市場(包括股票、基金及衍生品等),而外資銀行在海外市場大多有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因此QDII設立之初,市場普遍認為外資銀行具有明顯的優勢。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普益財富數據顯示,目前在運行的226隻銀行QDII理財產品中,外資行發行的有201隻,佔比88.94%﹔其中,花旗銀行88隻,渣打銀行81隻,匯豐銀行18隻,東亞銀行14隻。這些QDII理財產品大部分成立於2007年和2008年。由於接連遭遇全球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打擊,業績大多不如人意。盡管今年以來海外市場普遍回暖,QDII業績普遍回升,但仍難以彌補過去幾年的巨額虧損。
普益財富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末運行的226隻產品中,仍有110隻淨值低於1元,佔比48.67%﹔淨值大於1.2元的產品,僅有29隻,絕大部分QDII遠遠跑輸CPI。116隻實現正收益的銀行QDII理財產品中,淨值最高的是渣打銀行發行的開放式黃金指數人民幣UTSN003。該產品成立於2008年8月25日,截至2012年3月29日,該產品淨值為2.2365元,實現累計收益123.65%。
110隻負收益的銀行QDII理財產品中,虧損最嚴重的是渣打銀行發行的基金精選之DWS氣候基金美元款。該產品成立於2008年4月6日,截至2012年3月29日,該產品淨值僅為0.4850元,累計虧損51.5%。虧損超過20%的共有41隻,佔比17.98%。這些負收益產品大部分由外資行發行,其中花旗、渣打分別佔39隻和35隻,匯豐13隻,東亞7隻。中資銀行的QDII產品隻有25隻,正收益的僅為8隻。
國內券商發行的QDII產品隻有3款,而且業績表現均不佳,最新單位淨值均在1元以下。
基金公司開展QDII業務,主要是直接投資境外証券市場不同風險層次的產品。但基金公司發行的QDII產品表現同樣一片慘狀,同花順iFinD統計顯示,截至4月18日,51隻基金公司發行的QDII產品中,虧損的有41隻,佔比超過八成。其中虧損最嚴重的是上投摩根亞太優勢,累計虧損44.9%﹔其次是嘉實海外中國股票,虧損43.3%。實現正收益的10隻QDII產品中,海富通中國海外股票表現最佳,累計收益率50.21%,其次是交銀環球精選,收益率40.9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