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共創未來:中日韓合作的大方向

劉江永

2011年11月23日08:3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即將過去的2011年堪稱是東北亞局勢的轉折之年。去年劍拔弩張的朝鮮半島局勢趨於緩和,緊張對立的中日、韓日關系有所改善,中日韓合作秘書處(TCS)在首爾落成,中日韓務實合作正穩步向前。

  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中韓建交20周年。三國基於“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精神共創友好合作的未來,符合各國的共同利益和人民的美好願望。中日韓三國可以把2012年作為“共創未來之年”。

  中日韓在世界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三國共創未來意義重大。2010年三國人口約15.1億,佔世界的22.3%﹔三國國內總產值(GDP)達12.4萬億美元,佔東亞的90%、全球的19.6%﹔貿易總額達5.3萬億美元,佔世界的16.1%。這其中還未包含中國香港、台灣地區的統計。中日韓加強合作不僅符合三國利益,而且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中國是中日韓務實合作的積極推動者和平等參與者。今年5月,溫家寶總理赴日出席第四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與李明博總統一道首先探望了日本地震災區,是一次身體力行的“溫情之旅”,溫暖了三國民心,拉近了三方民意。同年11月,溫家寶總理在東亞峰會期間出席中日韓領導人會晤又提出三方共創未來的願景。即:確保年內完成中日韓自貿區聯合研究,明年啟動相關談判,盡早完成中日韓投資協定談判﹔全面開展陸海聯運合作,推動東北亞信息服務網絡建設,拓展新興產業合作,加快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加強金融合作,擴大雙邊貨幣互換規模等等。

  中日韓合作既有內在動力,也面臨各種挑戰。例如,由於歷史和現實問題而產生的民族感情問題、島嶼主權及海洋權益爭議、朝核問題與地區安全、冷戰思維殘余及來自域外國家的某些制約因素等,都會影響三國的合作進程。韓國、日本農業競爭力較弱,是中日韓締結自由貿易協定的瓶頸之一。

  針對上述問題,前不久,在首爾舉行的一次討論中日韓共創東北亞合作新時代的國際研討會上,與會三國前政要、資深外交家和專家學者就上述問題進行了認真討論。中國前國務委員唐家璇強調,雖然中日韓之間存在一些矛盾,但都應以大局為重,以對話化解矛盾,靠合作爭取共贏。韓國前外長孔魯明提出,明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韓中建交20周年,三國應抓住機遇大力推動友好合作。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強調,中日韓要以友愛的精神推進區域合作和共同體建設。

  日韓兩國學者提出,中日韓合作不能撇開朝鮮。筆者認為,在中日韓自貿談判進程中,也可考慮對朝鮮羅津先鋒開發區和開城工業園區的產品首先實行減免關稅的早期收獲計劃,同時加強與俄羅斯、蒙古國的能源資源合作。這有利於朝鮮加入東北亞合作進程,促進朝鮮半島的和平穩定與繁榮。

  在這個紛亂嘈雜的世界,我們似乎已經聽到中日韓共創未來的歷史足音。

  (作者為本報特約評論員、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1年11月23日  第 01 版)
(責任編輯: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