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情緒障礙、睡眠障礙……這些原來成年人身上常見的疾病,如今卻頻繁出現在中學生甚至小學生的身上。據南京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門診部統計,他們接受的患有類似疾病的中小學生在5年內增長了3至5倍。專家指出,目前中小學生所面臨的學業負擔和競爭壓力,讓越來越多孩子出現各種軀體和精神上的疾病,成為“玻璃少年”,很多疾病發病年齡都大幅提前。
前不久,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負責人透露,近20多年來,我國青少年的體質持續下降。最近一次調查表明,學生肥胖率在過去5年迅速增加,1/4的城市男生是“胖墩”。眼睛近視的比例,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為76%,大學生高達83%。面對調查結果,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雲曉不無憂慮地說:“成績高分、身心‘軟骨’的孩子,難以擔當民族脊梁的重任。”
應當說,青少年的體質體能問題從國家到地方各個層面都是高度關注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保証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9月份召開的全國教育電視電話會議上,教育部負責人提出把中小學生校園體育活動情況與業績考評、評先評優直接挂鉤,甚至拿出了“一票否決”的殺手?。但實際情況卻收效甚微。個中原因,公眾都心知肚明——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自然隻能是抓了“智育”,丟了“德育”,扔了“體育”。
現在的關鍵是,我們不是缺乏發現這些問題的途徑和信息,也不是缺乏提高學生體能素質的政策和措施,而是缺乏觀念——“少年強則中國強”的強烈社會責任感和危機感,缺乏作為——嚴格遵守各種法律政策的自覺行動﹔缺乏評價——先進科學、公正合理的教育評價體系﹔缺乏落實——落地有聲、問責到位的執行力。可以斷言,不下大決心、不花大力氣解決這些問題,“玻璃少年”的現象還會延續和發展。
寫這篇文章時,不由想起54年前毛澤東同志的一段著名講話:“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言猶在耳,振聾發聵。孩子的隱患就是民族未來的隱患,青少年的體質影響著國家的競爭力。如果我們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卻培養出不少“玻璃少年”,他們還能承擔得起“早晨八九點鐘太陽”的重任嗎?這不能不讓我們深長思之。(徐娟)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1年11月22日 第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