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迈克·华莱士:访邓小平江泽民成记者反复观摩学习教材【2】

2012年04月11日15:29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不仅仅是美国,他让全世界都听到了那有些直接甚至显得有些粗鲁的声音。他问刚刚下台的美国前总统卡特说:“你一定非常妒忌罗纳德·里根。”他对着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普京做了个捻钞票的手势,“为什么俄罗斯腐败盛行?所有问题都得靠这个解决?”他问邓小平:“您是中国的第一号领导人物,您准备在主要领导人和主要顾问的位子上再留多长时间?”

    这种毫不留情的提问甚至让他的小儿子克里斯都觉得有点难堪。大学每个学期开始前,他总会很直接地问已经成年的儿子:“你需要多少钱?”

    “那种感觉就像被迈克·华莱士采访一样。”克里斯说。

    对于华莱士真正的采访对象来说,这根本算不了什么。如果坐在对面的这个男人口中突然冒出“请原谅我”这几个字,那才是灾难来临的信号,只有一种可能——接下来的问题会让你难以回答。

    “萨达特说你是……请原谅我”,坐在伊朗前领导人霍梅尼对面,他伸出左手捂住胸口,“这不是我说的,他说你是一个疯子。我知道你听到这个评论了。”他说完,屋子里的空气似乎凝结了。华莱士偏了下头,示意翻译。“什么?疯子?”翻译疑惑地低声问。华莱士用肯定的语气重复了一遍:“是的,疯子,这是我从电视上听到的。”

    这种尖锐与充满质疑的采访风格,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的一些新闻从业者。央视新闻评论部副主任、《新闻调查》原制片人耿志民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回忆,上世纪90年代中期《新闻调查》刚刚创办时,栏目组的工作人员曾多次观摩华莱士的采访作为业务学习。那时,《60分钟》的录影带还非常珍贵,需要在香港找人录下电视节目,寄到北京,再加上字幕。

    在耿志民的印象中,荧幕上的华莱士总是身体前倾,眼睛直视对方。“他外表散淡,实际内里坚毅,不管你是多么牛的人,在华莱士面前,撒谎都是一种压力,这就是他的气场,是调查性报道所需要的。”

    实际上,早在1986年,华莱士的名字就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他是法拉奇之后,第二位采访到邓小平的西方记者。为了准备这次采访,华莱士阅读了几乎所有能够找到的有关邓小平的文字资料,并同见过邓小平的人进行交谈。美国新闻界曾有人这样评价他:“就像一只斯特拉堡的鹅,有着一肚子文件、事实、问题和旁证材料,每次采访至少要做50个小时的功课。”

    华莱士要求中方把采访地点定在中南海,而不是邓小平通常会见外宾的人民大会堂。两人面对面坐下后,邓小平从桌上的一包“熊猫”牌香烟中抽出了一根,“我抽烟可以吧?”82岁的他说。

    “可以。能给我一支吗?”68岁的采访者华莱士欠身向邓小平伸出一支手。

    华莱士的提问包括中苏关系、中美关系、台湾问题、改革开放,以及涉及“文革”及政治体制改革的敏感话题。访谈时间从原定的1个小时又增加了20分钟。

    老人挥手的动作和坚定改革的声音,通过华莱士传递到全世界。

    不同寻常的采访风格让华莱士获得了“不畏强权”的美名,与此同时,还有非议。批评者认为,华莱士的采访带有电视媒体所具有的戏剧化特点,他让提问变成一种新闻。

    更有人说他的提问方式近乎“无耻”。尽管晚年他在节目中向曾经伤害过的芭芭拉·史翠珊道歉,但仍有人抓住他的小辫子不放。1991年,华莱士在采访中问芭芭拉,为什么会落下“婊子”这个骂名,并提及她缺乏继父关爱、母亲这些年也对她的事业并不支持时,这位好莱坞女演员当场哭了。

    “华莱士不仅采访人,而是在审问人,对他们进行讯问。有时候他冷酷无情地剖析他们。他的武器很多,包括彻底调查和怀疑,他的问题如此直接以至于令人感到窒息。”美联社在写给他的讣闻中这样说。

(责任编辑:李理、知竟)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