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北美不同,在中国人最早涉足的东南亚地区,华人的政治参与充满曲折和苦难。随着二战的展开,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华人都积极参与了当地的抗日活动。并在二战后纷纷参加了当地的共产主义运动。但因为冷战挤压,东南亚共产主义运动遭到失败,华人也受到排斥。但华人始终没有放弃政治诉求。随着国际形势变化,东南亚华人积累的传统优势在政治上终于还是发挥出来,其政治地位也越来越高,出现了数位代表人物。菲律宾前总统阿罗约的丈夫是华裔,泰国前总理他信是华人。在泰国议会,三分之二的议员也是华裔。在马来西亚,华人从政并取得成功,也已经不是什么新闻。在新加坡,华裔为主流政治生活中贡献了卓越的领导人。印尼的华人参政情况目前较差,但他们也在去年参加了议员选举。
在欧洲,华人数量不大,之前一直默默无闻。但目前也开始在政治上发声。华人移居英国已有近200年历史,目前有60万人。上世纪80年代,华裔新生代与主流社会开始积极参与当地社会事务、参政议政。马来西亚华人移民吴美莲在1986年竞选伦敦路易斯汉姆区议员开了华人进入地方政治的先河。20多年来,英国各地先后有约20位华人担任过地方议员。今年,更是有8名华人以不同党派身份在英格兰和北爱选区参与今年的选举。这是英国历史上首次有华人参选下议院。在法国,华人入法300年来,虽然在法华人投票权已发展到20万,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政治力量,但华人从政者至今仍凤毛麟角。此外在德国、荷兰、比利时等国都有华人政治人物闪现。欧洲的华人还在2009年5月举行了跨国会议,专门交流华人参政的经验教训。
在非洲,华人参政的声势不如其他地方壮大。但在从政的非洲华人中,也包括一些明星级的人物。比如塞舌尔第一任总统詹姆斯·曼卡姆(中文名字为陈文咸)和塞舌尔警察总监安东尼加米尔(中文名字为韦怡和)。毛里求斯实行多族共治,华人政治地位与他族平等,出现了第一位华人国会议员朱梅、华人部长李国华、驻法大使陈凯等杰出人物。在南非,在2004年国会选举中,黄士豪等四人脱颖而出,成为南非首批华人国会议员。
在拉美,华人也是很早就参与了古巴等地的解放斗争和革命。其中一些人还被视为英雄,受到纪念。
在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华人参政最早始于上世纪早期。中国淘金者的儿子朱俊英在1913年就当选澳联邦参议员,是进入联邦议会的第一位华裔人士。2000年,黄国鑫当选南澳大利亚州首府阿德莱德市市长。2001年,苏震西当选墨尔本市市长,2004年又获连任。2007年底的总理大选则选出了该国历史上首位华裔女部长黄英贤。
新西兰华人近1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3.7%。目前已有1997年首次当选的国会议员国家党议员黄徐毓芳、南岛但尼丁市长陈家豪、奥克兰南区外塔可诺市首位华裔市议员陈文辉、吉斯伯恩市长Meng Foon等。
在中国的近邻日本,2004年7月,美女莲舫获得92万张选票当选为参议院议员,她是日本唯一一位有华裔背景的国会议员。近来莲舫在日本政坛的人气不断升高,并在2009年9月以民主党党籍出任该国首位华裔大臣。
纵观海外华人的参政史,这是一个从默默无闻,忍气吞声,眷恋母邦,向融入当地,共荣共存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发达国家相对顺利,而在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则曲折得多。华人从中得到的教训和经验,对母邦的文化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助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