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9日  星期五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我们为什么上大学?当代大学生超七成无明确目标【3】

2012年10月19日09:39    来源:《信息时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50后、60后:一颗红心,报效祖国

1977年冬天,中国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570万名考生如过江之鲫般地涌向考场。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这年的高考,积聚了太多的期望,这是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是一个国家的时代拐点。

“当时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张先生,1956年出生,1978年考上华师大  

来自广州的张先生出生于1956年,十年文革后,1977年参加第一届高考,由于没考上喜欢的专业,第二年继续参加高考,当年成绩在全广东省排名前十,由于一些偶然原因,被补录到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系,当时22岁。

“我上大学之前就在一间工厂工作,拿着十几块一个月的工资,当时我就觉得我的能力远不止在这间工厂干活。我参加高考是为了找到好工作,让自己的社会层次和社会地位得以提高。”张先生说。

张先生告诉记者,当时高考招生人数非常少,大学教育可谓是真正的精英教育,读完大学就自动成为“国家干部”。

“我们当时学校教学条件差,住宿条件差,但大家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教室、图书馆里,拼了命要把耽误的十年时间抢回来,我们当时什么也不比,比的就是谁的学习好。我们当时真的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没有什么个人理想,就是毕业后等待国家分配,希望能改变国家的贫穷面貌。”

谈到现在的90后大学生,张先生觉得,现在很多大学生由于高考前对大学的不了解,对专业的不了解,大学阶段迷迷糊糊,而且现在大学的大众化也导致现在的大学生含金量大大降低。

(责任编辑:夏丽娟)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