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9日09:39 来源:《信息时报》 手机看新闻
五个时代的大学梦
40后:为好“出身”为“回城梦”
1958年“大跃进”时期,当时中央提出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上大学机会骤然增加,大批工农兵子女借上大学延续其“好”出身。而到了文革时期,高考停止,大批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也渴望通过免试上大学,重回城市,改变命运。
“有一半人能考上大学”
王伯伯,1940年出生,1958考上华南理工大学前身
在1958“大跃进”那一年,广州人王伯伯考上了华南理工大学的前身——华南工学院纤维素化学专业。王伯伯回忆,“大跃进”时上大学的机会不少,当时和他一起考大学的高中同学挺多,而且有一大半能考上大学。王伯伯的家庭出身属于当时“比较好的”工农兵,“国家在录取大学生时就向工农兵子弟倾斜,我不能‘浪费’了自己的‘出身’不上大学。”
上大学后,按照国家政策,王伯伯每月能获得10.5元的国家助学金,他已是十分满意,“这能解决我一个月的吃饭问题了,当时家人每月只有9元的工资,很穷困,这也是我考虑上大学的原因之一。”
“选广州医学院只为能回广州”
毛医生,1951年出生,1974年考上广州医学院
毛医生是王伯伯的爱人,她在文革期间上的大学。不过,文革期间,高考已被废除,仅初中毕业的毛医生是免试直读大学的,她对大学的选择以是否能分配回城作为第一考虑条件,为此,她放弃了名气最大的中山医学院,选择广州医学院,原因就在于她听说中山医学院毕业生要全国分配就业,广州医学院则可分配回广州就业。
![]() | ![]() |